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瑟·米勒是20世纪美国著名剧作家之一。他倾其一生都在观察美国白种工人阶层道德上的贫穷。米勒以现实主义手法创造出具有美国本色的人物形象,并借他们之口,呼吁出广大美国人的心声。鉴于其对绝望心理的敏锐透视及其能创造人物内心最深处冲突的能力,米勒被公认为美国最杰出的剧作家之一,其作品也得到广泛流传。作为米勒名著之一,《推销员之死》,非常细腻地讲述了威利一家四口为满足内心的欲望和偏执而奔波忙碌于家庭和工作之间,最后却不得不屈服于当下的社会和内心的恐惧而痛苦地生活着。米勒再现了他们遭受欲望和恐惧双重压抑下的不知所措,惟妙惟肖地透视了他们复杂的心理斗争。他们与现如今奔波于生计、终日碌碌无为的我们有着诺大的共同之处,所以在读他们的生活和烦恼时,我们仿佛在透视自己的生活和无助。本论文主要采用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旨在用心理分析方法分析剧中主要人物无意识下的各种行为。这些无意识动力包括欲望、恐惧,间或还掺杂着俄底普斯恋母情节等。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包括:一、简单介绍亚瑟·米勒的生活经历、写作主题及《推销员之死》所取得的社会地位;二、从共时的角度介绍文学评论上对《推销员之死》的研究状况:三、引入本文的评论方法—心理分析方法。正文包括两章,分别从欲望和恐惧等两个心理角度分析了威利一家四口人的方方面面。第一章论述了主人公在社会和家庭欲望驱使下各自演绎不同的人生,因此层次上包含两大部分。一是主人公渴望从社会上实现怎样的梦想,如威利追求名利和成功,如比夫在父亲影响下潜意识里渴望好人缘,如哈皮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二是主人公希望从家庭中得到何种满足,如威利乐享着妻子的呵护,儿子的崇拜和孝顺,间或情人的温情,如比夫渴望父母亲正确地认识自己而不是不切实际的高看,如生活在比夫光环下的哈皮渴望父母对其的关注,如琳达对物质富足和丈夫怜爱的渴求。第二章阐述了主人公在恐惧的萦绕下无法享受真正的快乐,此部分也是从两部分着手。一是主人公遭受着对死亡的恐惧。此时死亡的定义是广义的,它包括抛弃、忽视、失去等含义。幼时威利父亲的缺失使威利备受折磨而无法正确地自我定义,无法接受“变化”;比夫高中阶段偶尔发现了父亲威利的虚伪,从此彻底改变了心中伟大的父亲形象,转而痛恨父亲保护母亲;威利和比夫幼时都遭受过被抛弃的经历,而对没有此经历的哈皮和琳达来说,他们更害怕失去已经得到的东西。二是他们对亲密的恐惧。越是亲密的关系越容易暴露自己的弱点和缺陷,使主人公时刻疏远着最亲密的人,这无疑恰当地解释了威利的自卑心理,比夫频繁换工作的现象,哈皮与一些女性恶搞的事实,及琳达对威利无休止的呵护等。威利一家各成员的行为再现了小人物充满欲望的灵魂在残酷的现实下得不到满足的压抑,及其因内心的恐惧而无法真正追逐并体味快乐的无奈与悲怆。因此论文在第三章得出如下结论:在欲望这无意识因素的驱使下,小人物们在努力地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但在此过程中,却又不由自主地落入焦虑和恐惧的深渊。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们无力挣扎只能继续前行在绝望的黑夜中。小人物压抑下的欲望,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恰因本剧讲述的是经济大萧条下普通美国人的生活,这对正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行中国还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分析剧中人物的行为,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本剧,并能从中有所体会,进而改变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因此本论文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还有着一些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