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湾凹陷南部构造演化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ymd_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莱州湾凹陷是位于渤海海域东南部的一个新生代边缘凹陷,油气成藏特征复杂。本文以莱州湾凹陷南部缓坡带为研究目标,综合地震、钻井、录测等资料,在系统分析断裂体系特征基础上,综合运用剥蚀地层恢复、平衡剖面分析、古地貌恢复等多种分析方法和技术,在明确研究区构造动态演化特征的基础上,系统解析构造动态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基于莱州湾凹陷南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钻井、岩心、录测井等地质资料,对断裂的断距、走向等基本要素和断裂的平剖面组合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明确断裂类型、结构特点、活动性及圈闭特征。研究表明,莱州湾南部缓坡带发育走滑和伸展两类断裂体系,走滑断裂体系控制了莱州湾凹陷的形成与演化;伸展断裂体系断裂可划分为四类:控洼大断裂、早期断裂、调节断裂及次级断裂。受走滑和伸展两类断裂体系共同控制,深、浅层发育多种类型圈闭。综合运用剥蚀地层恢复、平衡剖面分析、古地貌恢复等主要构造演化分析技术,对莱州湾凹陷南部的构造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划分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和演化特征,主要分析不同阶段的断裂发育、隆凹格局、古地貌演化等特征及其相互联系,为油气控藏作用研究奠定基础。研究表明,莱州湾凹陷南部缓坡带经历了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期早期断陷、沙三段沉积期强烈断陷、沙一二段—东营组沉积期断—坳转换及新近纪—第四纪坳陷、新构造运动四个构造演化阶段。在地震、钻井资料及构造演化分析基础上,系统分析构造演化对成烃、成储、成藏过程的综合控制作用,提出构造演化对不同时期生烃中心的发育与迁移规律、沉积类型与储层展布、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综上提出莱州湾凹陷南部缓坡带油气藏多源供烃、多向输导、多圈汇聚、多储含油、差异富集等特点,具有远源“网毯式”、双源“阶梯式”及近源“侧向式”运聚模式等三种油气成藏模式。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大部分油田已进入后期开发时期,主要采用注水开发模式以维持地层压力和提高采收率。河南油田已全面进入后期开发阶段,修井作业量也随之增大,同时产生了大量的修井污水。修井污水含有大量的石油类物质和难于降解的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等污染物,污染源分布较广、种类繁多、具有一次性排放多等特点,目前通常采用污水池自然晾晒的办法来处置修井污水。自然晾晒的修井污水如不加以处理,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水资源浪费
随着油田区勘探开发的进展,地质学家对地球物理资料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进一步精确描述油田产区的生产情况,需要更宽的地震资料的频带。地震资料中的低频信息可以确定油田的轮廓以及类型,而高频信息可以详细划分油组的细致分层以及准确的油水界面的边界,从而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和油田寿命。所以地震资料的宽频不仅要求高频丰富,还要求对低频的保护。论文首先对宽频地震资料进行了分析,从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出发,阐述了宽频地震
渤海海域秦皇岛32-6油田与绥中36-1油田均经历了长期的注水开发,层间矛盾显著。以两个油田的密闭取心井的实验资料为基础,结合钻井、测井、动态资料,开展水驱前后储层参数变化规律及机理研究,为油田综合调整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对秦皇岛32-6油田与绥中36-1油田水驱前后储层岩性、物性、孔隙结构、润湿性、电性以及渗流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随着水淹程度的增加,储层粒度中值增加、泥质含量减小,孔隙
鄂尔多斯盆地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和巨大的开发潜力。临兴区块致密砂岩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源,具有明显的低渗气藏的特点,具有低孔低渗、低连通性、高渗流阻力、低自然产能的鲜明特点,对低渗气藏如何进行迅速、有效、经济地开发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水平井压裂增产手段改变了近井筒地带流体的渗流方式,从而提高单井产量。因此,如何对水平井压裂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就成为在实际应用当中的一个重点。在
特高含水期稳油控水、延缓递减主要依靠堵水调剖技术。受储层非均质加剧、多轮次调剖等因素影响,堵水调剖实施效果在变差。单纯依靠堵调宏观调控在特高含水阶段难以发挥作用,因此需要辅助微观调控手段,启动多孔型剩余油、扩大微观波及程度来提高堵调的效果。根据胜坨油田油藏条件,本文通过筛选复配,优化出一种自乳化深部调驱体系,该体系具有两性高分子特征。通过性能表征,室内物模驱油试验、核磁共振渗流实验以及微观可视化实
钻井液在施工过程中对油气层的侵害会直接影响到油气井产能,甚至缩短油气井寿命。随着胜利油田勘探开发推进,深井、复杂井、特殊工艺井不断增多,对钻井液和油气层保护技术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但目前钻井液设计多借鉴临井资料,有一定盲目性。因此,有必要针对胜利油田重点区块进行储层伤害机理和保护原理开展研究,优化设计方案,满足油气层保护需求、保证工程施工和降低综合成本。本文采取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胜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车排子石炭系上报控制储量6101万吨,预测5456万吨,显示巨大的勘探潜力。但该地区火成岩岩性岩相变化快,展布规律复杂,且石炭系内幕呈空白杂乱反射,划分地震相多解性强,难以有效识别火成岩有利储层。为解决此问题,本文借鉴电磁对火成岩岩性识别能力强的优势,结合地震分辨率高、能较好刻画火成岩的优势,来识别火成岩岩性的空间展布。首先,对野外资料、钻井取芯、测井资料以及分析化验资料进行综合
随着原油重质化趋势不断加大,重质油轻质化加工工艺越来越受到各大炼厂的青睐。溶剂脱沥青是重油轻质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其所得脱沥青油产率高、残炭和重金属含量低,可提供良好的催化裂化原料或重质润滑油原料,当前我国近1/3的炼厂拥有溶剂脱沥青装置。近几年炼油行业发生的各种事故屡见不鲜,危害程度严重,而溶剂脱沥青装置涉及大量轻烃溶剂和自燃点较低的渣油。因此,针对溶剂脱沥青装置开展系统性的危险性分析及评价十分必
石油炼制过程使用或产生大量易燃、易爆以及具有毒性的危险物质,且一直伴随复杂的高温、高压生产环境。对炼油装置设备及其风险因素进行科学评估,并进行风险量化分析研究,是提升炼油行业安全的重要措施。催化重整工艺作为炼油企业最重要的二次加工技术之一,它不仅是生产芳香系石油化工产品的龙头装置,而且是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组分的重要过程。论文以危险度分析法、HAZOP分析方法、事故树分析法以及ALOHA模拟软件,针对
地质导向技术作为一种具有较高实用性的新型定向井钻井技术,在水平井钻井施工中被普遍应用。但目前国内由于技术水平的问题,随钻测井仪器与配套软件等相关领域均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地质导向能力有限,而且随着油价波动,开发投资的减少,对钻井施工的成本和效率要求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对地质导向系统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基于这种背景下,本文以延长油矿水平井开发项目为依托,首先通过对地质导向系统进行功能需求分析,以此为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