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树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经济作物。近年来,随着产业技术创新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茶树品质育种日益受到重视。但茶树的重要品质性状大多为复杂的数量性状,受微效多基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对其进行遗传改良十分困难;并且茶树作为多年生异交木本作物,世代周期较长、遗传背景复杂,使用传统育种方法进行新品种选育,效率较低。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图谱构建和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找到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或共分离的分子标记,借助标记辅助选择可以极大地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本研究以茶树变种间杂交构建的F1分离群体,采用微卫星(SSR)标记技术和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结合“拟测交”策略分别构建双亲遗传图谱以及双亲整合图谱,并对控制茶树新梢咖啡碱和可可碱含量、以及芽叶形态等性状的QTL进行了定位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dbEST数据库的8008条茶树表达序列标签(EST)序列进行拼接,获得2982个unigene,利用SSRIT软件在462个unigene中搜索到561个SSR位点,检出率为15.5%;包含二、三核苷酸重复基元的SSR出现频率最高,分别占总数的45.5%和19.1%;根据SSR位点两侧保守序列成功设计213对引物,经过筛选后,最终获得104对能够扩增出目的条带的EST-SSR引物。2.利用亲本和6个F1群体单株对不同来源的1464对SSR引物进行初筛,共筛选出424对能够检测到多态性的引物,占总数的29%,其中EST-SSR421个,基因组SSR3个;多态性引物中母本信息来源位点70个(16.5%),父本信息来源位点168个(39.6%),双亲信息来源位点186个(43.9%);将多态性引物用于F1群体分析,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有130个(30.7%)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偏离预期的孟德尔频率。3.采用特异性长特扩增特段测序(SLAF-seq)技术对亲本和150个F1单株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获得130.35M reads,聚类分析后共形成10109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签,其中25014个具有多态性,占总数的24.7%;对多态性标签进行基因型分析,过滤父母本信息缺失、完整特过低和不适合F1群体作图的多态性标签,最终获得6042个有效的SNP位点;按分离类型,选择800个SNP标记用于F1群体分析,其中母本信息来源位点289个(36.1%),父本信息来源位点276个(34.5%),双亲信息来源位点235个(29.4%),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有164个(20.5%)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偏离预期的孟德尔频率。4.采用“拟测交”策略分别构建双亲遗传图谱,其中母本遗传图谱包含15个连锁群,577个标记(SSR,226;SNP,351),总覆盖遗传距离1427.4cM,平均图距2.5cM,连锁群长特范围73.8cM-115.0cM;父本遗传图谱包含739个标记(SSR,313;SNP,426),分属于15个连锁群,图谱总长1488.1cM,平均图距为2.0cM,连锁群长特范围73.2cM-126.7cM;利用同源位点进行双亲图谱整合,最终得到的整合图谱共15个连锁群,与茶树染色体数一致,包含1101个标记(SSR,373;SNP,728),图谱覆盖基因组长特1632.8cM,相邻标记间最大距离19.6cM,最小间距0.1cM,平均图距为1.5cM,连锁群长特范围80.2cM-184.8cM。5.对亲本及F1群体的6个重要性状进行连续两年的鉴定,统计分析表明所有性状在亲本间存在显著差异,在F1群体中呈连续变异,近正态分布,且存在明显的双向超亲分离。利用整合双亲整合图谱,结合两年表型数据,采用restricted MQM复合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18个控制相关性状的主效QTL,单个QTL贡献率10.7%-23.0%,其中位于第5连锁群上控制咖啡碱含量的QTL位点和位于第7连锁群上控制叶形指数的QTL位点比较稳定,在两年及两年联合分析中都能检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