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n the Biocontrol Activity of Rhodotorula Mucilaginosa Combined with Salicylic Acid against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ppc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菌引起的果蔬腐烂不仅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产生真菌毒素而影响食用者的健康。在果蔬的采收、加工、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因其容易受到机械损伤而导致各种病原菌的侵染。化学杀菌剂通常被用来控制果蔬菜采前和采后的病害,然而,其会影响人类健康和环境。此外,杀菌剂的频繁使用也可能使菌株产生抗药性,从而使采前和采后病害的防治更加困难。因此,亟需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方法对果蔬采前和采后病害进行控制,而利用拮抗微生物抑制真菌并控制其在果蔬中的病害传播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方法。胶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是我们课题组筛选分离的一株拮抗酵母菌,前期的研究表明,R.mucilaginosa对苹果、草莓、桃果等水果的采后病害具有较强的控制效果,但其对柑桔采后病害的控制尚没有文献报道。另外,拮抗微生物(包括拮抗酵母)的可靠性或有效性往往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拮抗生物制剂对采后病害的防治效力不如化学合成杀菌剂显著。因此怎样提高酵母的生防效力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与天然植物激素结合使用是提高拮抗酵母生防效力的关键措施之一。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是一种酚类化合物,有报道表明其可以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促进抗病性。本文研究了SA对提高胶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防治柑桔果实绿霉病生防效力的影响,并从生理、分子两个层面研究SA提高R.mucilaginosa对柑橘采后绿霉病防治效力的机制。论文的研究工作和主要结论如下:1.水杨酸提高了胶红酵母对柑桔采后绿霉病及自然腐烂的防治效力0.2 m M SA及R.mucilaginosa单独使用,均能显著降低由指状青霉(Penicillium digitatum)引起的柑桔绿霉病的发病率及病斑直径;两者结合使用,其对柑桔绿霉病的控制效果好于两者单独使用的效果。将0.2 m M的SA溶液及1×108 cells/m L R.mucilaginosa菌悬液单独使用,以及两者结合使用制备的含SA的R.mucilaginosa菌悬液,分别喷洒到柑桔的表面,风干后置于20℃条件下贮藏30 d。三种处理对柑桔果实的感观性状均无明显影响,但都能显著抑制柑桔果实的自然发病率,且两者结合使用的抑制效果最好。孢子萌发的试验结果表明,SA及R.mucilaginosa单独使用均可对P.digitatum孢子萌发及菌丝延伸产生一定影响,两者结合使用,其对P.digitatum孢子萌发及菌丝延伸的控制效果更好。2.水杨酸提高胶红酵母防治柑桔采后病害效力的物理及生理机制研究SA通过诱导R.mucilaginosa在柑桔伤口处吸收营养物质,从而提高酵母的生存能力,并对P.digitatum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无论添加或不添加0.2m M SA,R.mucilaginosa均能有效地寄生在真菌菌丝体上,从而抑制果实采后绿霉病的扩增。SA能增强R.mucilaginosa在柑桔伤口处的定殖能力,直接与P.digitatum竞争营养物质;增强R.mucilaginosa诱导柑桔抗病相关酶的活力,从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另外,添加或不添加0.2 m M SA的R.mucilaginosa均能提高柑桔果实木质素含量、活性成分和抗氧化活性,从而抑制绿霉病的发生,而添加SA的R.mucilaginosa提高效果更好。添加或不添加0.2 m M SA的R.mucilaginosa处理的柑桔果实的p H值改变均影响了伤口部位P.digitatum的致病力,而添加SA的R.mucilaginosa处理影响效果更好。3.水杨酸结合胶红酵母对柑桔果实基因表达的影响用转录组测序(RNA-seq)的方法对接种SA结合R.mucilaginosa处理的柑桔果实以及R.mucilaginosa单独处理的柑桔果实的防御应答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0.2 m M SA结合R.mucilaginosa处理的柑桔果实,与R.mucilaginosa单独处理的果实相比较,有46个基因显著差异表达;SA结合R.mucilaginosa处理诱导了柑桔果实中与防御、氧化应激和免疫系统响应相关的差异基因的上调表达。此外,通过实时定量PCR(RT-q PCR)在转录水平上对0.2 m M SA结合R.mucilaginosa处理的柑桔果实与R.mucilaginosa单独处理的柑桔果实抗病性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2 m M SA结合R.mucilaginosa处理可提高柑桔果实的抗病性。
其他文献
微电子元器件的高度集成化和微型化导致热功率密度急剧升高,有效散热成为电子设备稳定可靠运行的关键。在元器件和热沉之间填充高导热性能的热界面材料,有利于降低接触热阻、促进热量耗散,从而保证电子设备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运行。因此,研究、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的热界面材料成为推动电子产业发展的关键。沥青具有优异的粘接性能和密封性能,且易加工、价格低廉,是极具潜力的热界面材料基体。但沥青热导率低、力学性能弱、耐热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视频中的行人行为识别。行为识别的定义为评估视频给定帧中是否发生了给定动作。由于人类行为(动作,活动)的高度复杂性,例如摄像机角度,行人外观变化,运动方式,遮挡等,使行人动作识别变得复杂。当前已有的部分模型主要依赖于特定的局部时空特征和卷积神经网络去解决此类问题。虽然取得了相对较好的结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为了充分解决由于行人行为复杂而导致的行为识别困难问题,我们提出了如何对局部
泵作透平(PAT)是一种既可以在泵工况又可以在透平工况下运行,而不用对其几何形状进行任何重大改变的机械装置。与传统透平机械相比,泵作透平具有成本低、结构简单、对环境影响小等优势,在微型水力发电等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使用PAT的主要问题是难以准确预测泵在透平模式下运行的性能,就连泵制造商也无法提供其性能预测的准确数据。然而,PAT的性能预测是决定所选泵是否达到最佳性能的关键因素,如果选择一
学位
食源性致病菌(Bacterial Foodborne Pathogens,BFP)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快速检测BFP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电子鼻(Electronic nose,E-nose)、高光谱成像技术(Hyperspectral Imaging,HSI)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BFP进行快速检测与定量分析。经过元启发式优化和波长变量筛选算法,模型性能得到提高。提出用HSI、E-no
土壤生物(土壤微生物及土壤动物)可能通过增强植物对养分的响应来影响植物生长。虽然植物通常与不同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相联系,但不同微生物群落间的互补作用导致的对植物生长的协同效应尚未得到充分的验证。同时,尽管国内外开展了大量有关土壤异质性和元素化学计量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但土壤生物如何影响植物对土壤异质性和土壤N:P化学计量的响应却很少被研究。基于这些研究获取的有关土壤生物效应的知识将可以加深我们对生
本文采用QCD因子化方法对部分B介子两体非轻衰变及其中的幂次压低修正等若干问题开展了详细研究。首先,本文介绍了标准模型理论及B物理的相关知识,并详细介绍了QCD因子化方法在B介子两体非轻衰变中的应用。其次,我们首次将Bc→J/ψV和Bc*→ηcV过程中幂次压低的横向极化振幅计算到与纵向极化振幅相同的QCD次领头阶,并预言了衰变道的物理可观测量。接着,本文计算了与B介子分布振幅相关的幂次压低项对B→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算,全世界每年由于霉菌污染粮食和饲料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达数千亿美元。我国一些地区(尤其是南方)饲料霉变问题相当严重,由此而引起的饲料纠纷屡见不鲜。特别是购买预混料的客户,自己购买部分大宗原料(如玉米),因养殖场(户)鉴别能力有限,并且倾向购买低价的原料。而这些原料往往是不新鲜的,甚至发生了轻微霉变(在霉变发生初期,肉眼难以看出;在霉菌毒素未达到可检测水平,霉菌毒素就已经存在
期刊
锂离子电池自20世纪90年代商业化以来得到迅速发展,广泛用于移动设备,电动汽车和储能装置等。随着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发展,提高电池能量密度是新一代锂离子电池研发的目标。然而,现有商业化锂电池比能量小于300 Wh kg-1,受材料自身理论容量限制,即使通过制备工艺优化,其比能量很难有较大提高。因此,要发展更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高能量密度锂离子动力电池,迫切需要研究具有高比容量、低成本和高安全性的新型正极材
随着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具有相似功能的web服务的迅速增加,帮助做出知情决策所需的信息也呈指数级增长。因此,从大量功能等价的服务列表中选择适合用户需求的优质服务非常具有挑战性。因此,集中式和社会性网络环境中的服务推荐已经成为web服务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推荐过程中服务数量的增加,服务消费者也相应增加。双方的增长导致了服务的需求和供应的多样性。此外,大多数传统的方法都是基于用户对产品的评级来推荐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作为肿瘤微环境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与恶性肿瘤的发生,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TAM主要分为M1和M2两种表型,其中具有肿瘤支持作用的通常认为是M2型TAM。很多研究表明Wnt5a主要表达于肿瘤间质中,尤其是表达在TAM中。然而,TAM的极化以及其生物功能是否受Wnt5a调控还仍然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从临床出发,首先评估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