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10次 | 上传用户:lgw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树林是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河口海湾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红树林植被对生境复杂性以及红树林生态系统相关动物的多样性和分布有重要作用,红树林的破坏则导致底栖动物多样性减少。大型底栖动物是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中的消费者和转移者。它们通过摄食、掘穴和建管等活动与周围环境发生着相互影响,其群落结构是认识红树林环境特点、预测红树林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对天然和人工的红树林的生境变化均具有潜在的生物/生态指示作用。本研究对湛江红树林保护区中廉江市高桥,雷州市的企水和附城,徐闻县的和安和五里五地红树林区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就红树植物群落对大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大型底栖动物的空间分带方面,德耀村红树林剖面大型底栖动物从高潮位到低潮位可分为3个分布带:琵琶拟沼螺-弧边招潮-浓毛拟闭口蟹带;宽身闭口蟹-悦目大眼蟹-黑口滨螺带;扁平拟闭口蟹-珠带拟蟹手螺带。群落生物量的变化主要由软体动物所主导,栖息密度的变化主要由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所主导,多样性指数变化主要由软体动物所主导;而红寨村红树林剖面大型底栖动物可分为4个分布带:黑口滨螺-中华伪露齿螺-等齿角沙蚕带;琵琶拟沼螺-宽身闭口蟹-耳螺科的一种带;蝼蛄虾-扁平拟闭口蟹带;沈氏长方蟹-珠带拟蟹守螺带。群落生物量的变化也主要由软体动物所主导,栖息密度的变化主要由甲壳动物所主导,多样性指数变化主要由软体动物所主导。底栖动物群落的等级聚类和非参数多变量标序显示,大型底栖动物分带与红树植物群落类型相一致。大型底栖动物分带受红树植物群落类型影响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红树植物群落间的群落特征、沉积物性质和所处潮位线存在差异。2.位于红树林三个演替阶段(白骨壤+桐花树阶段、秋茄+桐花树阶段、木榄+桐花阶段)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比较分析表明,白骨壤+桐花树阶段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数、栖息密度、生物量、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最高,优势度指数最小;秋茄+桐花树阶段底栖动物物种数大为减少,尤其是底内型和底上附着型种类急剧减少,生物量也相应减少,栖息密度下降到最低,由于个体数种间分配不均匀而导致优势度指数增高而均匀度指数下降,因而多样性指数降低;木榄+桐花树阶段,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数,尤其是底内型和穴居型继续减少,生物量也降到最低,但栖息密度有所上升,个体数种间分配又趋于均匀而使优势度指数下降均匀度增高,多样性指数有所回升。白骨壤+桐花树阶段优势种的生活型分别是底内型和穴居型;秋茄+桐花树和木榄+桐花树阶段优势种的生活型是穴居型。三个演替阶段的面上生活群与面下生活群的物种数比例分别为:0.48:0.38:0.80。处于红树林相同演替阶段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都较为相似,木榄+桐花树阶段的相似性最高,而不同演替阶段间的差别明显,说明了红树群落通过改变沉积物化学性质、林内光照水平和提供不同食物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改造环境进而影响动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内大型底栖动物生活型分析结果也证明了红树群落的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各种大型底栖动物对不同红树群落生境的适应情况。3.位于三个无瓣海桑林(分别于2000、1997和1995年造林)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比较分析表明,随着无瓣海桑人工林生态恢复的进展,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00年造林的无瓣海桑林,其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最高,而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最低,均匀度指数居中。1997年造林的无瓣海桑林,其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数、栖息密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居中,而生物量和均匀度指数最高。1995年造林的无瓣海桑林,其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数、栖息密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低,生物量居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与无瓣海桑林的发育状况呈负相关。不同造林时间的无瓣海桑林中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有差异。生物-环境(BVSTEP)分析表明,无瓣海桑群落的基盖度、沉积物中有机质、砂粒含量和盐分共同构成了解释无瓣海桑林大型底栖动物种类丰度的最佳组合。4.对红树林区软体动物群落结构与物种生态位研究结果表明,软体动物密度分布主要受红树植物群落而不是季节的影响。采用广东湛江红树林保护区高桥镇核心区定量取样获得的软体动物密度数据,根据Shannon-Wiener和Pianka公式,分别选用潮带和季节、红树植物群落和季节、红树植物群落和潮带三种不同环境因子组合去确定环境资源位点数,计算研究区软体动物生态位宽度和物种生态位重叠值,结果显示三种分析方法有差别。物种聚类和排序也验证这个结果。将计算结果与实际定量取样比较,结果证明以红树植物群落和季节为准确定环境资源位点数的分析方法与实际相符,适合红树林区软体动物的生态位研究。说明由于红树群落的影响,红树林区软体动物生态位分析方法有别于光滩。5.采用大型底栖动物的ABC曲线评价研究区的环境质量,结果表明,五地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的ABC曲线均是丰度曲线位于生物量曲线上,说明研究区已受到污染。对研究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多环芳烃(PAHs)和滴滴涕(DDTs)、六六六(HCHs)的含量进行化学监测,结果表明,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各调查剖面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超出ERL的有:As(高桥、企水、附城、五里),Cr、Cu(五里),Ni(高桥、企水、和安),Hg(附城)。超出ERM的有:Ni(附城、五里)。企水、附城和和安的DDTs含量均高于ERL,五里的DDTs含量高于ERM。化学监测的结果与大型底栖动物的ABC曲线评价结果相一致,说明大型底栖动物的ABC曲线可以用于评价红树林区的环境质量。6.采用Brey经验公式对五地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栖息丰度、年平均生物量均为企水>和安>附城>高桥>五里,次级生产力为企水>和安>附城>高桥>五里,P/B的年平均值为高桥>五里>企水>附城>和安。整个红树林保护区年平均栖息丰度和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26 ind/m2和13.55 g(AFDW)/m2,年均次级生产力为11.25 g(AFDW)/(m2·a),P/B的年平均值为0.96。五地红树林区红树植物群落类型的差异造成它们之间沉积物性质的差别,而沉积物中有机质、砂粒、粉粒含量等环境因子的差别影响了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
其他文献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通过上下解方法和极大值原理,证明了当ε很小时,椭圆系统{-Δu=δF/δu(x,u,v)+εg(x) x∈Ω -Δv=δF/δv(x,u,v)+εh(x) x∈Ω u〉0,v〉0 x∈Ω u=v=0 x∈δΩ的极小正解的存在性,其
目的:探索ω-6亚油酸对小鼠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方法:将市购的ω-6亚油酸以口服、腹腔注射、耳静脉注射3种方式作用于小鼠,分别在3、2、2h后取血分离血清,用液体芯片检测技
教育体制改革实施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对于思想教育重视的程度也随之不断的提高.为了应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高职院校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将乳酸片球菌接种于MRS培养基,37℃静置培养17h后产生抑菌物质细菌素。用三步法从培养液中分离纯化细菌素:首先根据细菌素在pH6.0时与菌体的吸附力最强,pH2.0时吸附力最弱,通
给出了曲边界上二阶线性双曲型方程的基于区域分解和d-二次等参有限元的分裂外推算法,得到半离散问题和全离散问题的多参数渐近展开式,并用数值算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补语小句理论(SC理论)将动结式"了"看作是小句中"体投射"的中心词。本文结合结果补语小句理论的基本假设——动结式"了"是通过与补语小句谓语动词合并之后向前移动产生的"体"
本报讯 (记者 薛军)6月22日,省委中心组召开学习会,省委中心组成员出席会议。生态环境部环境保护督察专员徐必久作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
报纸
介绍了一种快速可行的奶油酸值的测定方法,该方法基于FOX3000型电子鼻对不同酶解程度的奶油做酸值线性模型分析,建立最小回归定量分析模式(PLS)酸值标准曲线,对未知酸值的奶油
构式"X+(到)+爆表"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网络用语,表达的是言者对某一种状态(形态)的程度描述已经超出某个范围的量度评价,属极性程度义构式。在该构式中,常量"爆表"语义发生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