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小说对历史的解构书写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225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严歌苓的创作多以“历史”为题材,表示着她对历史叙事的兴趣和情怀。她是历史的讲述者,除了呈现“中国记忆”外,还涉及了更广泛的多种族移民史,而无论是历史讲述的内容,还是历史讲述的方式,都体现出一种“解构”策略,这种解构对权威正统的历史陈说和宏大主流的经典叙事模式进行了重新阐释,展示了历史的别样面貌。本文即对严歌苓小说对历史的解构书写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讨论。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着眼于历史书写所呈现的内容,从边缘化的题材和个人化的视角两个方面,分析了其解构表现,即具体解构了哪些历史。严歌苓以边缘人物解读边缘历史,以女性、儿童的立场观照个人历史,这其中更蕴含着她对社会、时代、命运、历史的独特思考。第二章,针对历史书写所采用的叙事技巧,比如元叙事和复调叙事中叙事者“我”与双层时空的设置、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多重视角的共处等,梳理归纳了其解构手段。叙事形式的创新与叙事内容的独特珠联璧合,共同构成了严歌苓历史叙事的解构性特征。第三章,深层潜入严歌苓的解构阵地,以生命经历和文化体验为切入点,全面探讨了其解构意识的产生原因和形成过程。边缘、局外的双族身份,东西两方的文化视野,供养着严歌苓个性的创作特质。在结语中,本文分别从文学和市场两个角度出发,总结了此种书写方式的利弊得失,它确实以新的历史观照视野、新的历史叙述方法获得了读者认可,而自身的某些局限性也同样不可规避。
其他文献
本文考察了张元济对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召见的若干回忆录,说明其回忆的背景,指出其不准确之处;并引证张元济当时的书信,以说明光绪帝召见之真实情况。从张元济当时的书信中,
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两高"进行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审理程序试点,与原有的简易程序形成了"简上加简"关系,但其在各地却存在适用不均衡、庭审虚化、缺乏辩护律师有效参与
<正>市场的需求永远是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市民的期望永远引导着产业的升级。2012年都市农业特别"热"。8月里,"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华北东北区推介活动"在北京蟹岛国际会展中心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行业蒸蒸日上。各种上跨既有结构物的工程越来越多,且规模也越来越大。钢结构可以有效的确保建筑结构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在当今的建筑工程施工项
<正>地名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与当地的自然地理、传统和文化相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个地名,无论是赫赫有名还是默默无闻,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这是长时间积
文章针对某一高层建筑的桩型选择,从承载力、桩长、成桩可行性、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对各种桩型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最后对高层建筑桩型的选择给出了一些建议。
目的阐述海因类衍生物的合成方法。方法结合文献和作者的工作,简述各个不同位置取代的海因类的合成方法。结果合成了海因类各个不同位置取代的衍生物。结论海因类衍生物是合
我国关于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是在第八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时颁发的,并明确表示教材内容的编写、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及各类国家级测试题目的命制都要以课程标准为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