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考古学文化的比较研究多以陶器为标准,正因为葬式对时空变化不敏感的特点,所以能更直接的反映族群差别和民族认同的文化因素。新疆地区史前葬式比较普遍的葬式主要有侧身屈肢葬、仰身屈肢葬和仰身直肢葬三种。公元前两千纪初至公元前两千纪中叶,侧身屈肢葬只在天山北路墓地存在,仰身屈肢葬分布于阿勒泰地区,仰身直肢葬圈分布于孔雀河下游的罗布泊地区。公元前两千纪中叶至公元前一千纪初,发掘的墓葬数量增多、墓地分布范围扩大,但葬式趋于统一,整个新疆地区被侧身屈肢葬统治,仅在南部克里雅河流域地区有一个仰身屈肢葬区域。公元前一千纪初至公元前一千纪中叶,大体可以分出三个组,侧身屈肢葬组被分为东西两块,一块是墓葬数量较多的东部哈密盆地,另一小块是帕米尔高原的香宝宝墓地。西部的伊犁河流域则完全被新的仰身直肢葬所取代。仰身屈肢葬圈的葬式并不单纯,包含了不少的侧身屈肢葬,但仰身屈肢葬的数量还是占大多数,其分布区域北达吐鲁番盆地,中部连接焉耆盆地、南抵塔里木盆地南缘的扎滚鲁克墓地。刚好位于三个葬式区域交叉部分的吐鲁番盆地的葬式最为复杂,各种葬式势均力敌。公元前一千纪中叶到西汉时期葬式又从多种并存逐渐统一为仰身直肢葬,而屈肢葬变的非常少见。公元前两千纪开始,一支与阿凡纳谢沃文化联系紧密的古欧洲类型人群从北方进入新疆地区,与此同时,甘青地区的文化影响也到达了哈密盆地。公元前一千纪中叶到公元前一千纪初,安德罗诺沃文化人群大面积的从西部进入新疆地区,与南下的卡拉苏克文化人群相遇,此时的哈密盆地正发生着更为深入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公元前一千纪到春秋末期,中原文化西进的步伐深入到新疆中部,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出现了文化多种多样的繁荣景象。公元前五世纪到西汉,西方人群接纳了东部的中原文化,并出现了数量可观的混杂型人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