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禽Ⅰ型副粘病毒(Avian Paramyxovirus type Ⅰ. APMV-I)属于副粘病毒科(Paramyxoviridae family)、禽腮腺炎病毒属(Avulavirus genus),是单股负链、不分节段的RNA病毒。禽Ⅰ型副粘病毒可感染的宿主范围广泛,研究Ⅰ型副粘病毒在不同禽类中的流行情况,对于了解不同来源的Ⅰ型副粘病毒的遗传变异和亲缘关系以及防控禽Ⅰ型副粘病毒病都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采集黑龙江、江苏和福建等省的发病禽组织器官样品,处理后接种9-11日龄的SPF鸡胚,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对感染的尿囊液进行初步判断,共分离到来源于鸽子、鹅、天鹅、孔雀和鹌鹑等5种禽源的共10株禽Ⅰ型副粘病毒。通过蚀斑或鸡胚有限稀释法纯化分离到的病毒,扩增纯化后分离株的全基因组,结果表明这10个病毒的基因组全长分为三种情况,即15186nt、15192nt和15198nt,均符合六碱基原则,组成顺序都为3’-NP-P/V/W-M-F-HN-L-5’,全基因组核苷酸的同源性介于71.3%-99.9%之间。其中来源于天鹅、孔雀和鹅的4株APMV-1的F蛋白裂解位点为112G/E-K/R-Q-G/E-R-L117,与弱毒株的裂解位点一致;而其它6株分离株的裂解位点包含多个碱性氨基酸,符合强毒株裂解位点的特征(112R/K-R-Q-K/R-R-F117),但是其中鹌鹑源毒株的F蛋白114位由谷氨酰胺(Q)突变为脯氨酸(P),可能对毒力有影响。通过病毒全基因组以及F基因高变区(47-420nt)的系统进化关系分析,天鹅源和孔雀源的分离株属于classⅠ基因3型,来源于鸽子的4株毒株是classⅡ基因VIb型,2株鹅源分离毒株为classⅡ基因Ⅱ型,而其余的1株鹅源和鹌鹑源分离株是classⅡ基因Ⅶd型。选择不同禽类来源并且属于不同基因型的6株毒株进行致病力指数(MDT和ICPI)测定,毒力判定的结果与其各自的F蛋白裂解位点保持一致,但其中鸽源分离株的毒力比同为强毒株裂解位点的鹅源分离株较弱,仅为中等毒力特征。该10个分离株在毒力和基因分型方面差异较大,但是基因组特征均符合禽Ⅰ型病毒的特征。通过交叉血凝抑制试验分析不同来源的6个分离株以及F48E9,La Sota之间的抗原差异。结果表明属于classⅠ的天鹅和孔雀毒株与其它classⅡ毒株间具有显著的抗原差异;鸽源毒株与其它毒株也有显著的抗原差异;基因Ⅶ型的鹌鹑源毒株与同基因型的鹅源毒株间抗原差异较小,但是与基因Ⅱ型的鹅源毒株有较大差异;鹅源的基因Ⅱ型和Ⅶ型毒株间没有抗原差异,同时这两个毒株与F48E9毒株间也没有明显的抗原差异。为了更全面的分析其他来源的APMV-1对鸡的致病性,选取天鹅源毒株以106EID50的剂量用点眼和滴鼻的方式感染30只2日龄的SPF雏鸡,结果发现在感染的鸡群中出现30%的发病率和6%的死亡率。于感染后的5d,10d,15d,20d和25d各捕杀3只鸡,每只鸡采集19个组织,用实时荧光定量RT-qPCR的方式检测各组织中的病毒RNA。分析表明,在感染后的5天和10天,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以及泌尿系统都有病毒的存在,这与弱毒株局限在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的特点不相符。该classl的天鹅毒株能够引起鸡的死亡,并且在体内广泛存在,根据禽Ⅰ型副粘病毒不同致病性的定义,这个分离株对鸡有中等毒力的特点。天鹅毒株与F48E9的交叉中和试验揭示出两者之间具有非常显著的抗原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