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两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中,比较优势法则确定了大致的贸易内容、贸易方式及贸易格局。对两国之间的比较优势进行系统的研究,不仅有利于贸易双方充分运用、发挥好现实的比较优势,取长补短获得贸易利益,而且有利于加快潜在的比较优势的转化和发挥,提高生产的专业化技术水平,获得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优势,进一步提高双方出口贸易的效益,促进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商品贸易历来是中国伊朗两国最主要的贸易方式,21世纪初期以来,商品贸易额占中伊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长期保持在85-90%的水平,居高不下。而中伊之间的技术贸易、服务贸易等却滞后发展,这一方面说明了中伊之间商品贸易的极端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伊之间商品贸易发展的优势和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众所周知,技术贸易、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能够有力地带动商品贸易的扩展,也更符合中伊两国的基本国情和实际上的需要。所以,加强中国对伊朗商品贸易的比较优势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意义。这也正是本文的立论依据。中国,经过近30年的高速工业化,已稳步推进到工业化中期阶段,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幅度提高,一大批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出口不断扩大,一般工业产品和高科技产品的输出都在增长。在互利共赢的对外经贸战略的指导下,中国的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贸易秩序逐步规范,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关系上升到新的水平。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现有的比较优势,提高利用先进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商品生产的结构和水平,提高我国在世界市场上对国际资源、能源和市场的控制力和竞争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实现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推进工业现代化进程就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伊朗,是中东地区的经济强国,又是世界级的能源大国,但工业基础薄弱,工业结构单一,工农业生产水平比较落后,机械化程度低,很多商品都严重依赖国际市场,每年依靠巨大的石油外汇收入进口大量的工农业品.如何利用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来摆脱困境,振兴本国经济,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维护国家安全是伊朗近期的主要目标。深入研究中伊两国现有的比较优势,在互利共赢、满足双方国家发展战略和目标需要的基础上,制定积极的商品贸易合作战略,取长补短,以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潜在比较优势的转化,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加国民财富,对于伊朗和我国来说,意义都十分巨大。本文从两国比较优势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入手,对中伊商品贸易的现状和特点、演变趋势和发展前景作了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首先对比较优势研究要涉及到的主要理论作了简明的阐述,以使对中伊商品贸易的分析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石之上,其次对中伊各自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了分析,以明确中伊商品贸易的宏观经济背景和基础;第三,根据近几年大量的中伊商品贸易的统计数据,对中伊商品贸易的现状和特点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第四在对中伊商品贸易统计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的基础上,应用两种比较优势的计量方法对中伊商品贸易比较优势进行了计算并对计算结果做了总结;主要结论是:在我国和伊朗的商品贸易中我国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具有相当大的比较优势,发展的潜力和空间都较大。与此相反,伊朗出口到我国的商品中绝大多数为资源密集型产品,部分是具有特色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对于我国具有优势;在中国—伊朗商品贸易的比较优势中,21类商品中我国17类商品对伊朗具有比较优势,伊朗对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仅有两类:第一类活动物、动物产品和第五类矿产品;伊朗出口到我国的商品结构比较单一,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很少。第五,应用要素禀赋等理论对形成中伊比较优势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发展中国和伊朗的商品贸易提出了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