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源基地,教师承载着知识创新、人才塑造的重要使命,所以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尤为重要。在知识创新时代的大力呼吁、新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下,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都明确要求教师向“科研型”角色的转变。目前提升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活动已如火如荼地开展,教育科研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育质量的促进作用愈发凸显。而在我国“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下,探讨县域内教师教育科研发展状况有助于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通过要素框架的构建,可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状况的调查和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本文依据已有研究,以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激励理论、群体动力理论和学习型组织理论为基础,通过要素的筛选、归类与细化,尝试构建用于调研和评价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状况的要素框架。本文将要素框架划分为显性层面和隐性层面。显性层面包含可以量化的科研成果指标(论文、课题、著作材料);隐性层面为科研成果的影响因素,包含3个一级指标(科研素质、科研基础、科研环境),其中:科研素质由科研意识、科研知识、科研态度和科研能力构成;科研基础即教师的科研基本情况,包含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职称、行政职务、执教科目、班级数目、周课时数、专业相关性这10项要素;科研环境包含学校层面与地方教育管理层面的政策和制度、组织机构、文化氛围、保障条件等要素。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及实证分析法,依据要素框架来设计问卷与访谈提纲,以C县8所中小学为样本展开调查研究。本研究首先对显性层面的科研成果水平,以及隐性层面的科研素质、科研基础和科研环境的发展状况分别进行调查,得出C县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发展现状;然后以SPSS20.0和EXCEL2010为研究工具,运用相关性分析与典型案例分析,试图析出并提炼影响教师教育科研的具体因素,并分析其影响力度;最后根据C县具体实际,分别对教师、学校和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提出相应的建议与策略。本研究力图对县域内教师教育科研状况进行调研与分析,但存在一定的范围局限性:其一,本文只分析了隐性层面的科研素质、科研基础和科研环境分别对显性层面的科研成果造成的影响,但隐性层面要素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合力作用较为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其二,本文仅对样本地区和样本学校进行调研,结论的推广意义不够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