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掉”的语义认知分析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fentongx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从语义入手,分析现代汉语中“掉”的各种用法,主要考察谓语动词“掉”、“V掉1”的语义特点及“掉”的虚化用法。全文包括引言和五章正文。 第一章综述,简要回顾以往述补结构研究概况,并主要介绍“V掉”结构研究的内容与现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最后点明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对动词“掉”的语义及句法进行描写。首先描写动词“掉”的基本语义特征,归纳出谓语“掉”的基本句模,并分析了“掉”的隐喻扩展用法。 第三、四章重点对现代汉语中的“V掉”结构进行考察。首先描写“V”的类型;接着分析了“V”的不同词性对“V掉”结构的语义类型以及对“掉”的语义影响;进而分析了非谓“掉”的虚化。 第五章列举了“V掉”的历时用法,并对现代汉语“V掉”用法进行抽样统计,推测“V掉”结构产生、发展的可能原因。 总的说来,本论文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表现如下:1、总结“V掉”结构的研究概况。 2、描写动词“掉”的语义特征,归纳出谓语“掉”的基本句模。 3、分析“V掉”结构中“V”与“掉”的语义关系,并总结了非谓“掉”的语法意义,初步描画了“V掉”的虚化轨迹。 4、描写了“V掉”的历时用法。得出“V掉”的虚化原因:“掉”由独用及与其他动词连用到出现在动词之后,为其虚化为体标记提供了合适的句法位置;“掉”自身的“脱离”义为“V及物掉”表示“致使去除”提供了意义基础;主观化又使得“掉”由表“事物去除”的“V及物掉”虚化为表动作、状态完成的“V不及掉”和“A掉”。 限于时间和个人水平,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非谓“掉”的语义分析还显粗浅,对“掉”的语法化轨迹还缺乏清晰的认识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报刊新闻、广告、电话、电报、书信”等传媒字样在《霍桑探案》文本中频繁出现,构成独特的现代传媒景观。能不能把它们作为现代传媒符码来把握?它们是怎样进入《霍桑探案》
30 年代是一个以出版为中心的年代,现代书局作为 30 年代众多小书局中的一员,它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意义。它的发展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强调出版的政治性,迎合革命文学的时代
随着五四时代对世界各派思潮的兼容并蓄,唯美主义也被介绍到中国。这股思潮鲜明张扬的艺术精神和独具一格的艺术形式与当时的时代需求与艺术需求不期遇合,为中国剧坛所认同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恨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一方面,他是妇孺皆知的小说家,他的作品数量之巨、受众之多、流传之广足以令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汗颜;另一方面,他的身份、其作品的艺术
20世纪,中国文学进入了新文学时期,但是自20世纪初梁启超的“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新一国之小说”开始到五四文学革命再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在这过程中,中国作家积极主动地借鉴
有“天津张恨水”之称的言情小说家刘云若在天津曾风靡一时,这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文化现象,值得探讨。刘云若的创作与天津的地域文化及人文风貌有怎样的独特关联?他对中国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