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视野中的“唯美”风——论20世纪20年代中国剧坛对唯美主义思潮的认同与接受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五四时代对世界各派思潮的兼容并蓄,唯美主义也被介绍到中国。这股思潮鲜明张扬的艺术精神和独具一格的艺术形式与当时的时代需求与艺术需求不期遇合,为中国剧坛所认同与接受,从而对二十年代中国戏剧产生很大影响。在东方视野观照下,中国作家接受唯美主义更多地汲取了国人所理解的内涵,并在形式、悲剧美学等方面启迪着中国戏剧的理论建设。对形式的重视进一步启发了国剧运动者对戏曲价值的再发现,开创了中国戏剧民族化道路。在创作方面,吸纳西方唯美思想又融合传统审美情趣,产生出中国化唯美风格戏剧的三大主题:唯美之爱、艺术即生命、寻找——漂泊。在剧作形式上,则体现为语言的夸饰与铺陈、神秘的意象与意境、风格的忧郁与感伤,以及多重艺术手法的吸纳与介入,从而使剧作在唯美的外衣下显出独特的东方神韵。
其他文献
波兰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被公认为20世纪最后20年里最为独特而成熟的电影作者。他的影片有着鲜明、难于仿效的个人风格,丰富、绵密的人文/反人文主题,哲学的玄思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最好
期刊
“报刊新闻、广告、电话、电报、书信”等传媒字样在《霍桑探案》文本中频繁出现,构成独特的现代传媒景观。能不能把它们作为现代传媒符码来把握?它们是怎样进入《霍桑探案》
30 年代是一个以出版为中心的年代,现代书局作为 30 年代众多小书局中的一员,它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意义。它的发展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强调出版的政治性,迎合革命文学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