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小说既承袭了小说文学想象的传统艺术,又融合了近现代西方的科学精神,在20世纪40年代,其发展进入所谓的“黄金年代”。在这一时期的科学小说作家中,艾萨克·阿西莫夫首开先河,为其笔下的机器人赋予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道德准则,并对人类与机器人共同文明的世界充满了希望。
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Asimov,1922.1995)是美国近代科学小说巨匠,也是举世闻名的科普作家。在其众多的小说作品中,他的“机器人系列”小说影响颇为深远。他提出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创作的“机器人系列”小说彻底改变了以往人造人、机器人的传统写作模式。《我,机器人》是阿西莫夫的首部机器人短篇集,正是在这部集子中,他首次明确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从此,“机器人三定律”便成为机器人小说创作的一个潜规则。因此,这部作品也引起了众多研究学者的关注,比如杰姆斯·冈,以及中国学者叶永烈等。不过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机器人三定律”,而对作为文学象征的机器人却很少有人触及。这里,笔者将应用康德的道德哲学理论,对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短篇小说中作为文学象征的机器人做一次探索性的分析,从道德角度探讨机器人象征的人格化处理。本文打算从理性、正义和文明三方面着手,分析机器人象征的人格化。
在第一章中,笔者主要论述随着“机器人三定律”的出现,机器人象征所指意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弗兰肯斯坦的怪物”形象被彻底打破了。机器人不再是会杀死其创造者的洪水猛兽,而变成了人类的助手和朋友。“机器人三定律”不仅是机器人行为规范的最高法则,而且自此开始,机器人具有了理性的约束,这也令其具备了道德人格化的基本条件。
第二章继续分析了机器人行为的最终目的。“机器人三定律”不仅是机器人的道德准则,同时“三定律”也将“为全人类谋福利”制定为判断机器人行为的最终正义。在对待人造人,或者机器人时,人类不道德的对待方式、歧视态度和隔离做法,都应随着机器人形象的转变而改变,而且人类逐渐开始接受机器人。这也为阿西莫夫机器人小说创作的最终目的-共同文明-埋下了伏笔。
第三章是前两章发展的必然结果。康德的“自律原则”要求一定律必须要和一种可能的最终领域相融合。对于机器人,这一可能的最终领域只能是人类社会。
因此,笔者在这一章中揭示了阿西莫夫创作具有道德规范的机器人的最终目的,即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以及人与机器人间的道德理解,实现人类与机器人的共同文明,共同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而努力奋斗。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人类与机器是相互依赖,遵守共同的道德法则。“机器人三定律”成为了一种普遍道德法则。综上所述,随着“机器人三定律”的出现,机器人逐渐摆脱了弗兰肯斯坦的梦魇,具有了道德的约束,成为能与人类共同生活的协作者。机器人从此拥有了理性,并为全人类谋福利,逐步实现人与机器的共同文明。在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短篇小说中,从道德角度看,机器人这一文学象征在理性、正义和文明三方面得到了人格化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