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借鉴国内外有关动量词习得的研究成果,以第二语言习得相关理论、应用语言学及认知语言学等理论为框架,对来新疆学习汉语的中亚留学生汉语动量词的习得情况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分析,试图探讨中亚留学生汉语动量词习得过程中呈现出的特点和规律,归纳并分析偏误类型,然后探讨中亚留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策略、情感因素、性别等)对动量词习得的影响,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有关中亚留学生汉语动量词习得的教学建议。具体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交代本选题的研究缘由及目的、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研究的意义以及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现代汉语动量词的研究综述。本章介绍了动量词的定义和分类,把动量词按照目前学界对动量词的分类标准以及对外汉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分为专用动量词和借用动量词两大类,其中专用动量词十个:“次、遍、下、回、番、趟、阵、通、场、顿”,借用动量词为十二个:“口、手、脚、拳、圈、步、枪、笔、刀、声、巴掌、头、眼”。然后对动量词的本体研究、对比研究以及动量词习得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与评价。第三章,关于中亚留学生汉语动量词整体习得情况的调查。本章包括调查对象、调查方法、问卷设计与收集、研究目的、语料来源等方面的介绍,然后对中亚留学生汉语动量词测试卷得出的数据进行集中统计分析,考察整体、不同阶段、不同性别的中亚留学生动量词的习得情况,得出相关数据。第四章,对中亚留学生汉语动量词习得的偏误分析。本章重点归纳和总结了中亚留学生易发生的四种偏误类型:误用、误加、错序、遗漏。并针对这些中亚留学生产生的偏误类型进行分析。第五章,从学习者个体差异的角度对中亚留学生动量词习得的过程进行考察分析。本章考察分析了学习策略对动量词习得的影响;情感因素对动量词习得的影响;以及性别差异对动量词习得的影响。第六章,关于教师、教材以及动量词课堂教学的建议。依据前文对各类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得出了中亚留学生汉语动量词习得的教学建议。本文首先针对三个阶段的中亚留学生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教学建议,并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纠正偏误的原则和策略。其次针对中亚留学生的特点对汉语教师提出了提升自身情绪管理能力、创设和谐课堂氛围以及策略培训等方面的建议,最后针对目前教材中出现的问题,如编写、注释、练习题等也提出了相关建议。第七章是本文的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和概括,最后提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本研究通过采集中亚留学生汉语动量词习得情况的问卷、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的问卷以及情感因素对动量词习得之影响情况的问卷,以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为辅,通过分析自然语料、课堂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数据,运用SPSS17.0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通过均值、标准差、相关性等统计方法,采用文字、数据表格和图表相结合的方式,对所采集的各类数据进行了系统的描写和细致深入的分析,并得出以下结果:1.从对中亚留学生汉语动量词习得的总体考察情况来看,中亚留学生认为汉语动量词习得的难易程度属于“一般”,认为学习动量词的重要性为“重要”。不同阶段和不同性别的中亚留学生在对动量词的评价上存在差异;2.通过考察,中亚留学生在汉语动量词学习过程中呈现出不一样的习得顺序,不同阶段、不同性别的中亚留学生在习得顺序上存在差异;3.整体而言中亚留学生在动量词习得中会产生四种类型的偏误,分别是误用、误加、错序和遗漏。其中,误用与错序偏误类型产生的较多,遗漏与误加偏误类型产生的较少。4.据调查,中亚留学生整体上使用学习策略频率最高的为记忆策略,较少使用的是元认知策略。不同阶段、不同性别的中亚留学生在策略使用上存在差异。5.在情感因素方面,据统计数据显示,总体上,中亚留学生在动量词习得中受动机与语言焦虑的影响最大,动机因素的均值最高,说明中亚留学生学习动量词的动机普遍较高,性格及自我概念对动量词习得产生的影响较小,态度产生的影响最小。不同性别不同阶段的中亚留学生在情感因素方面存在差异。6.教学中要注意动量词的搭配和辨析教学。教材中动量词的复现率、注释及练习题有待加强,教师应根据中亚留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情感因素加强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及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训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降低中亚留学生的语言焦虑。本文的研究结论在理论上提供并补充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动量词的研究模式和方法,为更深层次的研究中亚留学生汉语动量词的习得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形成了“考察—偏误分析—语言内部因素--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模式,在实践上,一方面为本领域其他学者在进行相关研究时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引发了研究者对相关课题进行更深层次地关注与探讨;另一方面为国内外相关教学机构和教师提供了针对性较强的教学理论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为中亚留学生汉语动量词的教学提供了现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