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江高本底地区居民健康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估计小剂量电离辐射长期慢性照射的致癌危险,队列随访研究分阶段进行,观察人年数及癌症病例数不断累积。在混杂因素控制方面,一直缺乏除年龄、性别以外的个体混杂因素资料。本研究包括1999-2002年死因确认、人年计算以及1999-2002年辐射致癌危险估计,并通过居民访问调查,获得了1987年建立的固定队列成员的个人吸烟信息。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1999-2002随访阶段资料,并与既往资料合并,以期进一步提高辐射致癌危险估计的统计把握度,调整个体吸烟情况,改善辐射致癌危险估计。另外,我们继续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探讨长期小剂量电离辐射照射对居民免疫功能的影响。高本底地区居民健康研究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分阶段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搜集各个阶段的癌症死亡资料。本研究重点是增加1999-2002年调查阶段的队列随访和死因确认数据,首先分析1999-2002年高本底地区居民癌症死亡危险。其次通过记录连接法,将1999-2002年研究数据与1979-1998年研究数据进行合并,分析1979-2002年高本底地区居民的癌症死亡危险及调整吸烟后,高本底地区居民的癌症死亡危险。用EPICURE软件中的DATAB模块计算人年交叉列表,用AMFIT模块的Poisson回归模型估算高本底地区居民癌症死亡的相对危险(RR)和超额相对危险系数(ERR/Sv)。从高本底地区和对照地区选择40-65岁的健康男性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首先由调查员进行面对面地询问,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个人基本信息、居住迁移史、健康状况和生活习惯等。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采集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含量,分析长期慢性低剂量电离辐射照射对居民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数据用Epidata软件和Excel软件进行录入,用STATA9.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协方差分析。高本底地区队列研究1999-2002年共随访76264人,累积观察300523人年,共死亡2267例,其中高本底地区死亡1441例,对照地区死亡826例。癌症死亡239例,其中高本底地区癌症死亡154例,对照地区85例。高本底地区与对照地区相比,经性别年龄调整后全癌症死亡的相对危险RR=0.95(95%CI,0.73~1.24),两地区全癌症死亡无统计学差异。1979-2002年合并资料共随访125079人,累积观察2293463人年,死亡14711例,癌症死亡1441例。1979-2002年癌症死亡分析结果显示,经性别年龄调整后,高本底地区全癌症死亡的相对危险RR=0.99(95%CI,0.89~1.11),两地区相比癌症死亡无统计学差异。高本底地区全癌死亡的超额相对危险系数(ERR/Sv)为-0.01(95%CI,-0.50~0.64)。调整吸烟后,1987-2002年高本底地区全部癌症死亡相对危险为1.00(95%CI,0.87~1.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中、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也未发现与剂量变化呈一致性变化关系(P>0.05)。调整吸烟后,高本底地区全部癌症死亡的超额相对危险系数为0.01(95%CI,-0.56~0.81)。高本底地区和对照地区各选择健康居民85例作为调查对象,平均年龄分别为(52.2±8.0)岁和(50.4±6.2)岁,两地区调查对象平均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1025)。高本底地区和对照地区居民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浓度分别为(2151.1±692.1)pg/mL和(2181.9±919.5)pg/mL,两地区居民血清sIL-2R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7314)。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地区、吸烟、饮酒及X射线照射后,年龄对居民血清sIL-2R浓度影响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1999-2002年研究结果与既往高本底地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1999-2002年与1979-1998年资料合并后累积观察人年数和癌症病例数增加,进一步提高了高本底地区居民辐射致癌危险估计的统计效能。合并资料分析未发现高本底辐射引起居民癌症死亡危险的增加。调整吸烟后,高本底地区全部癌症死亡与对照地区相比仍无统计学差异,但超额相对危险较调整前增大。高本底地区健康居民的免疫功能较对照地区有所增强,尤其在50岁以上年龄组高本底地区居民的免疫功能有强于对照地区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