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构建脑卒中照顾者获益感概念框架,在此基础上研制照顾者获益感问卷,进一步测评脑卒中照顾者获益感水平,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脑卒中照顾者获益感概念框架的构建采用便利抽样、目的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郑州市2个社区20例脑卒中照顾者进行半结构访谈,资料分析借鉴格拉泽传统扎根理论资料的分析策略进行。第二部分:《照顾者获益感问卷》的研制及信效度测评以照顾者获益感的概念框架为基础,编制照顾者获益感问卷初稿。经两轮德尔菲专家(20名)咨询后,形成问卷施测稿。分三个阶段对脑卒中照顾者进行调查,对第一阶段307例及第二阶段35例数据使用IBM SPSS 21.0进行内容效度、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检验,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照顾者抑郁情绪进行预测;对第三阶段收集311例数据使用AMOS 17.0和IBM SPSS 21.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组合信度和平均方差抽取量计算。第三部分:脑卒中照顾者获益感的影响因素分析以照顾者获益感问卷及照顾者的家庭功能、自我效能等工具,对第三阶段311例脑卒中照顾者进行调研。使用IBM SPSS 21.0及PROCESS程序插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分析、调节变量模型、中介变量模型及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探讨照顾者获益感的影响因素。结果第一部分:照顾者获益感的概念定义为“照顾者在为亲人提供照顾过程中感知的收获及益处,最终认同照顾者角色并身心健康地成长。”照顾者获益感概念框架包括了提升知行、自尊与他尊、健康素养、积极人生、和睦家庭及社会资源与效益六个方面。第二部分:形成照顾者获益感问卷,整体水平一致性内容效度为0.84,平均内容效度为0.97,各条目水平内容效度为0.83~1.00。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4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4.14%,形成26个条目4个维度(个体成长、健康促进、家庭成长、自我升华)的照顾者获益感问卷。该问卷基于理论的内部一致性指数为0.845,各维度的Cronbach’ s α系数为0.885~0.953,问卷总体折半信度为0.929,重测信度为0.994。与照顾者积极感受量表效标关联效度为0.803(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照顾者获益感能够预测照顾者抑郁情绪,曲线下面积为0.641,敏感度为0.903,特异度为0.652,最佳界值为101.50。验证性因子分析所有条目的因素负荷均>0.5,模型拟合指数卡方/自由度=1.254,拟合优度指数=0.921,调整拟合优度指数=0.901,规范拟合指数=0.951,增值拟合指数=0.990,比较拟合指数=0.990,近似误差均方根=0.02,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各维度的组合信度在0.891~0.942,平方方差抽取量为0.621~0.700。第三部分:照顾者获益感得分为(102.22±20.32),照顾者与患者的感情亲密程度(B=5.789,P=0.011)、家庭功能(B=2.171,P<0.001)及自我效能(B=0.733,P<0.001)是照顾者获益感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照顾者与患者的感情亲密程度是家庭功能与照顾者获益感之间的调节变量(B=-2.610,P=0.013);家庭功能通过自我效能对照顾者获益感的间接路径(B= 0.314,95%CI[0.082,0.661])Bootstrap 95%置信区间不包括0,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自我效能是家庭功能与照顾获益感的中介效应;自我效能与每天照顾时长存在交互作用(B=-0.535,P=0.007)且有调节的中介测试显示在不同照顾时长条件下间接效应显著(B=-0.211,95%CI[-0.540,-0.038]),提示每天持续照顾时间是该中介效应的调节变量。结论初步界定了照顾者获益感概念,构建了照顾者获益感的概念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信效度较好,各项心理学测量指标均比较满意的照顾者获益感问卷,初步证实该问卷可用于照顾者获益感的测评及抑郁情绪的预测。照顾者与患者的感情亲密程度是家庭功能与获益感之间的调节变量,自我效能是家庭功能与照顾者获益感的中介变量,每天持续照顾时长是该中介效应的调节变量。提示照顾者获益感干预可以照顾者自我效能为介入点,但应充分考虑不同照顾者与患者关系亲密程度,照顾者每天不同照顾时长,制定精准护理干预计划,以最大化的提升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