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教师群体多数实行的是弹性工作制,没有朝九晚五的八小时工作时间,但正是这样一个自由度和灵活度都非常高的群体,累计起来的工作时间却是非常长的。本文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工作时间”和“高校教师工作时间”的相关文献。第二部分为理论分析,通过深入思辨,总结出高校教师群体人力资本的特点以及高校教师工作时间的特点,基于这些特点,结合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模型,通过“委托代理—效率工资——收入替代效应与工作时间”、“固定时间成本——保留工资与工作时间”、“风险偏好与工作时间”、“准固定成本与工作时间”、“个人成就动机与工作时间”、“灵活自主的工时制度与工作时间”这六个理论模型来分析高校教师工作时间延长的原因。工作时间拥有丰富的内涵,工时延长只是一个表象,单就现象本身做描述,只能大抵摸清高校教师工作时间长短和结构的现状,但现状带来的后果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挖掘的,这就需要找到一个切入点,因此本文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工作时间实证分析所选取的视角——疲劳蓄积度的相关概念、测量量表以及工作时间和疲劳蓄积度关系的文献梳理。第四部分为高校教师工作时间的实证研究,通过实证调研的数据来分析高校教师工作时间的长短、特点以及分配结构,同时探究工作时间长短和分配结构的影响因素、工作时间和疲劳的关系等内容。第五部分为对策与建议,以实证调研中所发现的问题为抓手,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促进高校教师合理的安排工作时间、有效的分配工作时间以及适当的规避由于特定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所带来的疲劳,进而保持健康的身心、保障教师群体人力资本的长久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