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结构理论是关于社会有机体由何种要素、如何构成以及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推动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理论。社会结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核心内容,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毛泽东的社会结构思想,对于加深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拓展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的范围,对于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状况,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运用哲学和社会学的方法,以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为历史背景,对毛泽东社会结构思想的理论源流、基本内容、实际运用、性质特点、局限和超越以及它对现实的启示等问题作了跨学科的系统研究,试图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野,开拓一种新的境界,填补这方面研究的某些空白。 本文的引言除了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概况,交代本选题的意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外,着重对“社会结构”的基本涵义、主要特征、分类方法作出界定并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在此基础上选取“社会基本结构”、“社会形态结构”和“社会人群结构”三个范畴作为分析毛泽东社会结构思想的视角和理论框架。 本文第一章阐明了毛泽东社会结构思想的理论源流和历史背景。本文认为,毛泽东社会结构思想的理论源流,除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外,主要受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思想,关于社会经济形态依次演进的思想,关于政治观念、法权观念和其他思想观念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思想,特别是列宁关于阶级的定义以及阶级斗争理论是一条基本指导线索的思想,都对毛泽东的社会结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转型发生了三次社会结构变迁,经历了四种社会形态,即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的社会结构思想正是对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理论反映。 本文第二章概述了毛泽东社会结构思想的基本内容。作为近代中国历史的“剧中人”和“剧作者”,毛泽东对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主体——人的状况、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都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独特的理性思考。他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理论,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及其辩证关系的阐述,关于社会阶级阶层的分析等等,都反映了他对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及其变迁规律的把握。社会基本结构方面,毛泽东第一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明确提出“社会基本矛盾”范畴,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升华到贯穿人类历史始终、全面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高度,凸现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基本结构构成和发展中的终极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