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胃部超声技术对健康志愿者食用三种相同重量,不同成分及热量的固液混合餐后的胃排空情况进行观察比较,比较三种食物的胃排空情况。方法.:选取年龄25-35周岁,ASA分级Ⅰ级,体重指数18-28kg/m2的健康志愿者19名,并排除有妊娠、糖尿病、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异常,器质性消化系统疾病等情况。禁食禁饮8小时后进食相同重量的试验餐。每位志愿者根据随机抽取的试验餐顺序进食试验餐,共历时三周,一周食用代表高蛋白类食物的A餐(鸡蛋100g+水200ml,能量156kcal,蛋白质12.8g,碳水化合物1.3g,脂肪11.1g),一周食用代表高糖类食物的B餐(全麦面包100g+水200ml,能量228kcal,蛋白质9.1g,碳水化合物43.3g,脂肪1.7g),一周食用代表高脂类食物的C餐(全麦面包70g+黄油30g+水200ml,能量379kcal,蛋白质6.58g,碳水化合物30g,脂肪26g)。使用低频凸阵探头于右侧卧位进行胃窦部超声扫描,分别于6个不同时间点,进食前(空腹时)、进食后即刻(5min)、进食后 60min、120min、180min、240min 分别记作 T0、T5、T60、T120、T180、T240进行观察并记录胃窦部的前后径AP(cm)和头尾径CC(cm),根据公式计算胃窦部横截面积(CSA)。本研究通过两种方法来定义空腹并计算相应的胃排空时间,第一种定义空腹的标准为当某一时间点的CSA恢复至空腹时的CSA基准值或基准值以下时,该时间点为恢复空腹的时间点,即胃排空时间。第二种方法,考虑到固体食物的排空,虽然CSA恢复至空腹时的基准值,但是可能有食物残渣存留的状况,而固体食物的排空又为线性,本研究根据此种方法计算出胃排空时间二,根据不同时间点的不同CSA,录入软件后进行线性回归,计算出胃排空时间。结果:摄入三组固液混合试验餐后,T5时刻观察到胃窦部面积增大,前后径AP(cm)和头尾径CC(cm)增大,CSA增加,A餐在T180时刻大部分已恢复至空腹时基准值,而B餐和C餐在摄入后T240时刻恢复到空腹时基准值,两种算法计算出的三组试验餐的胃排空时间分别为算法一:A餐的平均胃排空时间(189.47±22.48min)短于 B 餐(224.21±27.14min)和 C 餐的平均胃排空时间(240.00±0.OOmin),P<0.05;B餐的平均胃排空时间(224.21±27.14min)短于C餐的平均胃排空时间(240.00±O.OOmin),P<05。算法二:A餐的胃排空时间为(203.45±14.41min),短于B餐的胃排空时间(212.41±12.28min)和C餐的胃排空时间(237.31±14.OOmin),P<0.05;B餐的胃排空时间(212.41±12.28min)短于C餐的胃排空时间(237.31±14.OOmin),P<0.05。两种计算方法均得出相似的结论:三组试验餐的胃排空时间由长到短依次为:C餐>B餐>A餐,P<0.05。结论:由上述研究得到如下结论:在本研究范围内(1)胃部超声可以清晰的显示志愿者们进食三种固液混合餐前后胃部由空腹到饱胃直至完全排空的过程;(2)忽略体积、性状等因素的影响,相同重量的固液混合餐,食物热卡与胃排空有较大关系,即热卡越高,排空越慢。而食物的不同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对胃排空速度的影响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