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之上,虚无之下——论残雪作品中的诗性精神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douaimang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残雪1985年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山上的小屋》开始,评论界对她的创作就褒贬不一:一面是赞誉之声不绝于耳;一面是恶评如潮。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论评论者运用何种理论从何种角度解读残雪文本,他们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文本内涵的晦暗不明和形式的独特,这一点在评论界已经达成共识。但对于形成该问题的具体原因却是各抒己见,各有千秋。笔者以为,残雪文本的晦涩和独特并不单纯在于其对荒诞、夸张、变形和梦呓等现代主义艺术手法的运用,同时还在于其文本对诗性精神的探索。诗性精神不是一个僵化的、静态的概念,而是向存在和语言的突围(海德格尔语),是人对生命的最高认识。有了它,人性的表演才成为了可能,欲望才有了正确的出路。它诞生于生命的躁动,诞生于欲望和意识的交战之中,它的出现预告着灵魂内的战争,没完没了地扭斗和杀戮,永无出头之日的挣扎。诗性精神说穿了就是人对死亡的态度,就是以死为前提的浓缩的生存,一如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本文选择诗性精神这一角度对残雪创作进行大致的梳理和阐释,探讨残雪文本新的阐释可能性。 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从内容和形式两大块入手,以意象、语言为基点进行分析探讨。第一部分探讨其个人寓言的诗性建构。对死亡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自我意识的觉醒。残雪创作强调人的个体性,但她并非按部就班地描写反映个人的意识层面,而是借助人的生存环境和潜意识空间来进行建构,蕴含着她对人生和世界的个人化理解。第二部分分析其灵魂深处的诗性结构。残雪的作品是灵魂的寓言,灵魂结构即蕴含于文本中的浓郁的“生命的不可遏止的律动”,“高贵的理性对于这种原始运动的制约与促进”以及“二者之间有点神秘的复杂关系”。肉体的生命必将消亡,而高贵的理性可以引领生命的高蹈。第三部分将重点放在其幻觉世界的诗性言说。残雪致力于营造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幻觉世界,幻觉世界里的人和物随时可以和代表着虚无的死神会面,并在“此在”和“彼在”之间自由穿梭,借此表达自己对诗性精神的理解,并采取一种诗性言说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这种理解。第四部分的立足点是“丑到极处”的诗性意象。残雪的审丑意识比同时代的作家要强烈得多偏执得多,但她写丑是为了对丑进行否定,是为了发掘美表达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因此,这“丑到极处”的意象便具备了诗的意味。第五部分分析其如梦如幻的诗性形式。残雪创作属于典型的纯文学创作,而形式感是纯文学的一切,它本身就是精神的一种独特的形态。其诗性形式的采用与其文本内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结语部分在对整篇论文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指出残雪创作的独特性以及本文的意义所在。同时,对于残雪创作主题的单一性造成的不可避免的重复性也给予了适度的关注。无论如何,残雪都是当代文学史上不可抹杀的一笔。
其他文献
我从1995年艺术学院毕业到现在将近20年了。在大学时期就有奋斗成为艺术大师的梦想,可时间过去了,画没画好,也没能成大师。总结一下:就是玩得太多,学得太少!毕业后正赶上改革開放下海捞金的大潮,我也混进捞金的队伍进行打拼,金没捞得多少,倒是捞到了一堆古物,把打拼来的钱基本上都花到这上了。家人说我不务正业,一天到晚收破烂回家。  后来,经过我的呵护,“破烂”和我上了自治区电视台,并被报刊等媒体报道,那
该论题所选取的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拟由米歇尔·福柯提出的“异质空间”和凯文·林奇提出的“都市意象”及其相关理论和方法入手,经由当代中国电影中都市意象的类型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中唐末期、晚唐阶段,已不再具有盛唐时期的恢宏气势,也不再拥有中唐前期诗人一心振兴国家的激情了,而是活跃着两大诗人群体,大多数诗人不是归属为清奇僻苦
每个人家中都免不了要备一些常用药。可是,要知道是药都有三分毒,所以,掌握一些用药小常识是很必要的。专家提醒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用药误区——     新特药一定有奇效    一种新药的开发和问世,虽然经过了药理和安全性试验后才能用于病人,但由于研究周期毕竟很短,试用的人数也有限,其实际的临床效果和某些毒副作用很难全面地反映出来,所以以“新老论英雄”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     老年人都要吃补药    
期刊
鱼肝油和鱼油,两者虽然字面上只差一个字,但具体功能有着天壤之别。  鱼油从鱼肉中提炼而来,是血管的“清道夫”,含有不饱和脂肪酸;鱼肝油是从鱼肝中提炼的,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  鱼油是指富含EPA和DHA(两种不饱和脂肪酸)的鱼体内的油脂。普通鱼体内含EPA、DHA极少,只有寒冷地区深海里的鱼,如三文鱼、沙丁鱼等体内EPA、DHA含量极高,陆地动物体内几乎不含EPA和DHA。  鱼油中的E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株耀眼的奇葩,同时也是一个难以描述的客观存在。其深刻性和复杂性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引发过无数次文化论战和思想交锋;即使在今天,对其本人
本论文为对韩国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现况的总结性论文。本文通过对以1949年尹永春著《中国现代文学史》为首,迄今为止的最新成果进行考察,回顾了韩国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各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