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网民身份认知的文化取向研究——一个亚文化群体的取向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fei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逐渐繁荣起来,网络文化是网络群体独有的文化,是他们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及文化取向的积淀。由于互联网平等性、自由性、匿名性等特点,网络上聚集了各种各样的群体,每个群体都有自己认可的文化取向和自己群体内的文化,而网民的文化取向一般是通过他们在互联网上的语言、行为等表现出来。   基于网络技术的普及,几乎每一个上网的主体都有一个标识自己的网名。网名作为网络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它一方面暗含着网民的文化取向和身份认知,另一方面暗含着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而网民的文化取向、身份认知以及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都会通过网名等网络语言体现出来。网名的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等特点都体现了不同的网络群体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的变迁。在某种程度上,选择一个网名就意味着选择了一种文化。在这个“注意力”经济时代,成千上万的网名构成了一道亮丽的“网景”。虽然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网名都比真名有了极大的随意性和虚拟性,但是它仍然跟传统人名相同,沉淀着人们深层文化意识。丰富多彩的网名成为了网络时代的时尚和流行,它是网民们社会心理、价值标准和审美观念的暗含,也是他们社会真实心态与身份在拟态社会当中的自然流露。而恶搞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的亚文化群体,他们也有自己的身份认知和文化取向。   本文把唐志东和刘吉东在《中国大陆时政论坛网民的身份人之类型取向研究》中的研究观点作为研究假设:互联网网民是向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和靠拢的,他们的文化取向体现的是一种趋向于主流的文化。本文运用了一种具有开拓性的样本采集方法,以互联网网名为个案,采用文献综述、抽样调查以及内容分析等方法对互联网网名进行研究,来证实或者证伪所提出的假设,同时对一个特殊的网络亚文化群体——网络恶搞群体的文化取向进行研究。
其他文献
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教育经历了几次重大的调整。新中国成立改变了新闻教育的指导思想,一九五二年全国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整合了旧中国原有的新闻教育资源,新闻教
21世纪中国传媒业进入了迅猛发展时期,价值的日益多元、环境的快速变动和突发事件的逐步增多,导致脱胎于西方新闻自由的新闻专业主义与社会生活的其他规定性要求不断发生冲突
信息社会,媒介素养已经成为现代教师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信息化教学环境,对教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必然要求。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才
网络语言指的是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社会交往时所使用的语言,这里既包括约定俗成的传统语言,也包括因为互联网的特殊传播机制而生成的新的语言形式,同时还包括传统语言在互联网语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但是经济的发展在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没有给人们带来持续增加的幸福感和安稳感,社会人群中充满了焦虑的声音。社会转型期的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举,面对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毅然做出发展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这些尖端国防科学技术的战略决策。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全国26个部委、20多个省区市、1000多家单位的协同配合展开科研攻关和工程建设。毛泽东多次亲自主持会议研究讨论,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的“专门委员会”。广大工程建设者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