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CT、MRI分析鼓室内良恶性肿瘤的影像特征,探讨CT、MRI在鼓室内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及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3月我院临床资料完整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鼓室内肿瘤132例,男65例,女67例,年龄8~82岁,平均39.3±16.2岁,其中胆脂瘤108例,鼓室副神经节瘤5例,面神经鞘瘤7例,中耳癌12例。对肿瘤以下内容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生单/双侧别、性别、年龄组、形态与边缘、生长范围、中心部位、密度、信号、强化方式、听骨链破坏程度、骨质改变及邻近周围结构骨质改变情况。所有统计学检验均在SPSS18.0上完成,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听骨链破坏程度在鼓室良恶性肿瘤中是否有差异采用秩和检验,P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32例鼓室内肿瘤患者中,良性肿瘤占90.9%(120/132),恶性肿瘤9.1%(12/132)。本研究显示:(1)、肿瘤的形态、边缘、生长范围、中心部位、强化方式、骨质破坏、邻近周围结构骨质改变情况与肿瘤良恶性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肿瘤的侧别、性别、年龄组、密度、听骨链破坏程度与肿块良恶性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鼓室内良性肿瘤中胆脂瘤以上鼓室多见,副神经节瘤、面神经鞘瘤多位于中、下鼓室,形态规则,骨质破坏多边缘锐利, MR增强扫描除胆脂瘤外,均呈均匀强化。2.鼓室内恶性肿瘤多位于中、下鼓室,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常引起鼓室壁及周围结构溶骨性骨质破坏,MR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3.性别、年龄、侧别、密度、MRI信号、听骨链破坏程度、鼓室盾板破坏方面不能直接作为判断鼓室肿瘤良恶性的依据。4. CT、MRI检查对鼓室内肿瘤术前定性、定位诊断方面具有重要辅助价值,对于临床手术术式及入路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有利于提高生存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