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型——湖北省J镇农村艾滋孤儿抚育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r0op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我国正在急剧的社会转型行进之中,农村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剧烈变化,农村社会支持系统也正随之而变迁着,它是社会转型的结果。同时,农村社会支持系统的变化本身就是正在发生着的社会转型,是社会转型的内容和过程。关注并研究农村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众多研究农村社会支持结构的角度中,本研究选择以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能充分体现当代农村社会支持状况的农村艾滋孤儿抚育(社会支持系统)为例,通过对其中各支持主体的支持行动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透过这一社会转型大事件中的“小事件”反映现实农村社会中发生的实际社会支持状况。 本研究运用J镇艾滋孤儿抚育实证调查资料,通过对艾滋孤儿获得的经济、照料、情感、教育、心理与发展性支持的分析,从国家-社会关系视角探讨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变形态。由于人际关系的理性化和利益化,导致以传统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农村主要的支持力量--非正式支持的作用在下降,本研究提出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应该在农村建立以社会保障为主要支持力量的正式支持系统。农村社会支持结构从非正式支持为主向正式支持为主的转变,一则可以使农民得到的支持更加合理科学、稳定持续,更加有保障,在此基础上,农民可以更安心地投入生产发展和谐生活中去,强固农村社会的结构。二则可促进农村社会向现代化迈进,进而促进农村社会同城市社会的对接,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具体路径是运用社会互构理论,提出在建构农村社会支持结构时,要坚持政府、家族、社区、社会组织、市场多主体共同参与并且政府主导型互动模式。 论文前四章分别从政府、家族、社区、社会组织四大主体在艾滋孤儿社会支持系统中的支持行为、动因、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诸方面展开分析,从实证中发现,农村社会支持系统已经开始具有协议模式的雏形。第五章具体分析当代农村艾滋孤儿社会支持模式的结构和功能,分析了雏形协议模式中政府同家族、社会、社区、市场的关系,指出诸主体之间尚为非良性协调关系,但个案地艾滋孤儿抚育的这种雏形协议模式已经发挥较好作用,基本保证了艾滋孤儿的正常社会化。第六章提出当代中国农村艾滋孤儿社会支持系统良性构建的方向和对策。坚持从孤儿需要特别是发展性需要出发,并坚持孤儿主体性,建立国家、社会、市场共同参与的农村艾滋孤儿福利供给体系,建立社会参与型整合式孤儿福利制度,这种福利制度以正式支持为主,体现了农村社会支持的发展方向。文章最后是对全文的总结和归纳,集中阐释了农村社会支持结构的历史演进过程、机制及阶段性特征,以及这种转型和特征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联程度、方式,提出了农村社会支持结构从非正式支持为主向正式支持为主的转型方向和趋势。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中国艾滋病问题日益严重,经性接触传播的比例逐渐增加。女性性工作者是性病/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她们在艾滋病传播链中具有特殊的“桥梁”作用,所以在艾滋病流行的早期,
本文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弱势群体生存性问题的探讨。在梳理和反思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学理分析与经验思考相结合的方式,提出“弱势群体具有自身应对生存问题的能力”
企业社会责任自20世纪初发展到现在,关于其内涵界定的研究从未停息,利益相关者理论虽已获得大众的一致认同,然而关于利益相关者的具体界定却分歧较多,为此本文以富士康员工跳
学位
随着全球化、知识经济、科技革命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逐渐步入了一个风险社会。作为风险社会的实践性后果,公共危机必将频繁地发生。日益频发的各种公共危
在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三十多年间,产生了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因独生子女死亡而形成的无子家庭,被称为失独家庭。失独家庭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随着失独父母老去,这些风险变为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我国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并呈现出稳定的趋势。公平的医疗保健是全人类的发展核心,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医疗保健的主要内容,其利用公平性已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