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藤茶系葡萄科蛇葡萄属的一种野生藤本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长期以来多被加工成干样后冲泡饮用。本课题以恩施州来凤藤茶为研究对象,针对传统工艺加工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初步设计了一套新的加工技术。在研究新工艺加工过程中主要品质变化的基础上,优化了杀青和做形工艺,确定工艺流程和技术参数,实现了藤茶加工全程机械化,并制定出相关标准。同时采用了正交试验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对藤茶审评方法进行了研究。本课题研究结果如下:对藤茶新工艺加工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作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加工的进程,黄酮、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逐渐减少,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色泽分析结果表明,干茶和茶汤a*值均为负值,b*值都为正值,随加工的进程而增加,表明色泽的绿色度减少,黄色度增加,而明度随加工的进程逐渐变暗。首次对就芽叶部位、生态环境对藤茶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芽叶部位对藤茶品质的影响较大。芽和叶不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而且制茶适制性较好;梗中含有的有效成分较低,利用价值不高。野生和仿野生条件下藤茶的色泽黄,香低味苦涩,品质较差;人工栽培有利于品质的提高,但要注意肥料的科学施用。在生产开发上,芽和叶分开采摘,选择嫩芽加工高档的藤茶产品,叶片加工普通的产品。利用随机设计方法探讨杀青温度(100℃、120℃、140℃)和时间(50s、70s、90s)对藤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杀青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叶绿素和氨基酸含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黄酮类物质逐渐减少,可溶性糖逐渐增加。在高温长时条件下杀青,干茶容易产生焦味,而在低温下杀青,鲜叶中的青气和浊气味不易去除。结合内含成分分析和感官审评结果,藤茶杀青适宜的条件为:温度120℃,时间70s,或温度140℃,时间50s。选用双锅曲毫炒干机能完成藤茶的做形作业。对做形温度(120℃、150℃)、投叶量(8kg、11kg)以及做形叶含水量(38%、45%)三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做形过程中,温度、做形叶的含水量以及叶量对藤茶品质的影响较大,其中温度和做形叶的含水量是主要因子。做形温度高、叶子含水量大有利于蛋白质和多糖的水解,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但高温又促进黄酮类物质的降解和叶绿素的破坏,对活性成分的保持和绿色度的形成不利。此外,叶量对外形的影响较大,叶量少则外形的紧圆度差。结合内质分析和感官审评结果,做形温度150℃、叶量11kg、二青叶含水量38%的做形条件为宜。首次研究了冲泡温度、时间、用茶量对藤茶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冲泡时间2.5min,冲泡温度95℃,用茶量3.5g的条件下,藤茶感官品质综合得分最高,为理想的审评条件。建立了藤茶感官品质得分(Y)与茶汤明亮度L*(X1)、色度a*(X2)和色度b*(X3)的线性回归方程:Y=75.226+1.2 16X1+4.859X2+1.900X3-0.439X1X2-0.402X22-0.397X2X3,该模型与实际问题符合,具有实际意义。色差分析与感官审评结果表明,藤茶茶汤色差分析与感官品质评分具有高度正相关,能综合反映藤茶的色泽品质水平,可以作为藤茶色泽品质变化的监测手段。实现了藤茶的机械化加工。其工艺流程为:鲜叶—摊放—杀青(滚筒连续杀青机)—揉捻(揉捻机)—二青(滚筒连续杀青机)—做形干燥(双锅曲毫炒干机)—增香(双锅曲毫炒干机)。通过工艺研究制定了藤茶的质量和加工技术标准。该标准对鲜叶质量、加工工艺、卫生管理、品质要求、卫生指标、检验规则、标签、包装、运输、贮存方法等作了严格规定,为藤茶产品质量的稳定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