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先秦典籍中最有影响力的作品,《论语》记载着儒家弟子的言语行事,其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写作修辞手法,蕴含着独特的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本文将翻译美学运用于《论语》英译本的研究中,希望能为《论语》翻译研究提供新视角、新启示。长久以来,翻译作为一门艺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美学,这一研究人类对美的感受的学科,其产生和发展为文学和翻译的研究提供了平台和基础,也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美学和翻译的结合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热议。其中,中国学者刘宓庆建构的翻译美学理论将中国传统美学运用到翻译理论探索和实践中,提出了翻译的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两大基本概念,指出了翻译审美再现阶段的类型和主要手段,以此来阐释和指导翻译实践活动,这一理论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刘宓庆认为,文学翻译是语言再现的艺术,它是一种审美过程,是审美的翻译。文学翻译需要翻译主体用译语再现原文给人的美感和美学效果,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文学作品的审美再现。作为翻译体验的最后一个阶段,审美再现最能体现译者的翻译水平和功力。本文以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为理论指导原则,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层面比较韦利、庞德和许渊冲的三个《论语》英译本,分析翻译审美客体的特征,探究翻译审美主体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发挥自身能动性再现原文美学效果,以及其再现原文审美方法和策略。研究发现,韦利、庞德和许渊冲在翻译过程中展现的语言风格虽然是完全不同的,但其主要都采取以下三种手段再现原文的美:1.模仿原语语篇模式;2.调整原语语篇模式以适应目的语规范;3.采用其他辅助方式弥补原语文化缺失。本文希望藉此为理解和分析《论语》及其英译本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