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视域下张炜长篇小说苦难主题研究

来源 :淮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anye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性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至今仍是讨论不休的话题。它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呈现出启蒙和审美的矛盾张力结构。现代性是以人为核心,人在现代社会中遭遇的各种苦难及如何救赎也成为被关注的话题。作为一个有责任的作家,张炜从没放弃他对时代的关切和对现实的介入。张炜在小说创作中始终坚守着对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批判与思考,对人类存在问题始终如一的关注,这使其具有了独特的现代性意义。本文分绪论、正文三章和结语三大部分来展开论述:绪论从宏观的角度对张炜文学作品与苦难、现代性的关系做了整体梳理,指出了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并提出本文的研究理路。第一章主要把张炜的长篇小说创作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分析张炜长篇小说苦难主题的流变。20世纪80年代,张炜的小说创作包含浓厚的启蒙色彩,对现代化的追求符合当时的国家意识形态要求。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加速发展,暴露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道德滑坡等问题,张炜对现代性的合理性进行了反思与批判。21世纪以来,苦难仍是张炜作品的主线,但我们能从中看到背后的温情。张炜在作品中执着地追求着真善美,这是他在喧嚣浮躁的时代抵抗现实的假恶丑的手段。第二章写张炜的救赎意识。其一是走向宗教爱情。张炜在其作品种以期通过宗教和爱情让苦难人物得到拯救。其二是融入自然野地。张炜对野地自然有着无限的深情,融入其中也是他内心救赎的途径。其三是奔赴精神高原。道德精神在张炜看来是一盏明灯,能为我们带来内心的美好。第三章分析张炜苦难主题背后的现代性内涵。通过分析,论者认为张炜是一位具有现代性品质的作家。结语对全文做简单总结,指出把张炜的苦难主题研究放在现代性的视域下研究,张炜对人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得以彰显。这篇论文主要运用文本细读、心理分析、归纳演绎和文化研究等研究方法,以文本语境和文化语境为背景,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张炜苦难主题流变进行深入研究,试图走进张炜创作博大深厚的精神世界,以期进一步丰富对作家的理论研究。
其他文献
肝受体同系物-1(liver receptor homolog-1,LRH-1,NR5A2),隶属于核受体NR(nuclear receptor)5A亚家族,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LRH-1的结构在脊椎动物中十分保守。其在机体代
课程大纲是同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紧密相关联的,它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播课程信息的工具,而且也是反映教师教学效果的工具。笔者认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大纲应视为教师和学
目的:了解硫酸镍斑贴试验不同结果对L~﹡a~﹡b~﹡色度系统变化的影响。方法:对38名健康志愿者进行人体皮肤封闭型硫酸镍斑贴试验。将2.5%硫酸镍斑试器用胶带贴敷在受试者上背部,同
【摘要】目的:从皮肤组织块培养获取原代细胞。方法:将皮肤组织块修剪成2mmX 2mm大小,放置到培养皿中,真皮层向下,观察细胞爬出的情况。结果:组织块培养第3天,有角质形成细胞从组织块爬出,第7天左右组织块周围出现黑素细胞,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组织块周围出现大量成纤维细胞。结论:在组织块培养过程中,早期可以收集较纯的角质形成细胞,含血清的DMEM培养20d后,可以得到大量成纤维细胞。  【关键词】
探讨脑脊液漏显微外科术后的护理及观察,对医院60例脑脊液漏术后护理及观察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要点,包括做好术前、术后及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伴随着数字媒介的变革和全球化的深化,身份认同开始变得越来越纷繁复杂,传统的认同开始崩塌,破碎性、流动性成为当代认同的主要特征。但同时,媒介的变革又促使主体漂无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