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性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至今仍是讨论不休的话题。它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呈现出启蒙和审美的矛盾张力结构。现代性是以人为核心,人在现代社会中遭遇的各种苦难及如何救赎也成为被关注的话题。作为一个有责任的作家,张炜从没放弃他对时代的关切和对现实的介入。张炜在小说创作中始终坚守着对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批判与思考,对人类存在问题始终如一的关注,这使其具有了独特的现代性意义。本文分绪论、正文三章和结语三大部分来展开论述:绪论从宏观的角度对张炜文学作品与苦难、现代性的关系做了整体梳理,指出了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并提出本文的研究理路。第一章主要把张炜的长篇小说创作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分析张炜长篇小说苦难主题的流变。20世纪80年代,张炜的小说创作包含浓厚的启蒙色彩,对现代化的追求符合当时的国家意识形态要求。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加速发展,暴露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道德滑坡等问题,张炜对现代性的合理性进行了反思与批判。21世纪以来,苦难仍是张炜作品的主线,但我们能从中看到背后的温情。张炜在作品中执着地追求着真善美,这是他在喧嚣浮躁的时代抵抗现实的假恶丑的手段。第二章写张炜的救赎意识。其一是走向宗教爱情。张炜在其作品种以期通过宗教和爱情让苦难人物得到拯救。其二是融入自然野地。张炜对野地自然有着无限的深情,融入其中也是他内心救赎的途径。其三是奔赴精神高原。道德精神在张炜看来是一盏明灯,能为我们带来内心的美好。第三章分析张炜苦难主题背后的现代性内涵。通过分析,论者认为张炜是一位具有现代性品质的作家。结语对全文做简单总结,指出把张炜的苦难主题研究放在现代性的视域下研究,张炜对人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得以彰显。这篇论文主要运用文本细读、心理分析、归纳演绎和文化研究等研究方法,以文本语境和文化语境为背景,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张炜苦难主题流变进行深入研究,试图走进张炜创作博大深厚的精神世界,以期进一步丰富对作家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