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数字媒介的变革和全球化的深化,身份认同开始变得越来越纷繁复杂,传统的认同开始崩塌,破碎性、流动性成为当代认同的主要特征。但同时,媒介的变革又促使主体漂无定所,认同断裂的主体开始利用媒介寻求新的认同。在此基础之上,“迷”研究为当代认同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视角。尤其是在新媒介飞速发展的今天,“迷”的身份界限变得更加模糊。实际上,随着日韩应援文化在国内的流行,媒介形态的不断更迭,粉丝对身份的界定和认同变得更加严格。因此,研究新媒介中应援团成员的身份认同,对理解当代社会的认同提供了补充路径。本文主要采取了虚拟民族志、深度访谈等定性的研究方法,以身份认同理论为切入点,结合社会心理学和新闻传播学等多学科视角,围绕“迷”如何利用媒介建构认同展开论述。笔者将“迷”的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作为“迷”建构认同的主要路径,并将这两条路径分别置于第二章和第三章展开论述。在对“迷”自我认同建构的探究中,笔者将自我认同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论述。从自我寻找认同、建立认同到最终强化自我认同,“他者”都是建构自我的重要参照物,任何个体都不能脱离群体而单独存在,我们始终是通过他人的眼光和态度建立认同。只有融入群体,才能建立起完整的身份认同感。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是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不可分割。因此,笔者在本文的第三章从群体层面来探讨应援团成员如何利用新媒介建立并强化群体认同。同时,对于“迷”来说,新媒介绝不仅仅是自己建构认同的工具,它一定程度上代表的是“迷”共同的家园。虽然迷群在想象性实践中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都能够得到强化,但这样短暂的认同并不总是铁板一块的。群体内部的分化、冲突和作为游牧者的迷个体会导致迷群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最终迷建构的身份认同依然是一场虚无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