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魏六朝时期的“七”体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k3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体是指由西汉枚乘首创的一种以“七”名篇且着力铺陈七事以寓劝谏的文体形式。此种文体在汉魏六朝创作非常繁荣,有专集出现,但隋唐以后渐趋衰落,创作日少。由于此体作品的体制内容大都雷同,属模仿的系列之作,且兴盛的时间不长,故而后代评价不高,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文在详尽搜罗汉魏六朝“七”体作品和历代文人的评论的基础上,采用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即一方面注重对文学作品本身的探讨,另一方面对文学作品与作家所处的时代特点、社会环境、个人经历、思想才情等方面的关系进行研究,论述了“七”体的界定、渊源及在汉魏六朝的演进情况,这应该说无论对“七”体本身,还是对中国文学史或文体发展史的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 主要观点有:“七”作为文体最早被挚虞提出,到南北朝得到普遍承认;“七”体是赋的分支,具有与其它赋类相区别的特点,其基本体制由西汉枚乘《七发》确立;七体在其流变过程中,招隐取代问疾成为题材上的突破,仕隐之辩为文人表述个人情性、价值取舍及德政标准提供了合适的途径,折射了思想界的矛盾斗争;艺术上的新变表现为人物取名的艺术化和人物的观念化以及在内容形式相互因袭的前提下片面追求艺术技巧的倾向。
其他文献
该文主要通过童话文本分析,揭示中国新时期童话创作思维的新突破以及重话观念的承接与走向,进而探寻重话的意义与价值.全文共分三章. 导论部分简述新时期童话多元并存、百花
英国汉学家翟理斯之《中国文学史》是英语世界首部中国文学史著作,成书于1901年,比目前所知中国人最早自著的文学史著作,即林传甲、黄人的中国文学史均早。它不仅是对19世纪以来
该文主要研究的是大陆与香港)的兴起与发展主要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事,对于大陆电影而言,既有改革开放后,本身思想文化领域呈多元化态势,大众文化的发展与电影的商业化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冯至算是一个特别的诗人.他虽然在二十年代就被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但解放后却一直湮没无闻,迟至80年代后期才又被人们重新提起.冯至不是一个从
中国当代文学的基督教文化背景、中国当代文学的基督教文化言说,而且,面对当代文学的发展状况与存在问题,基督教文化对于中国文学的存在状态与价值建构具有何种学理意义乃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