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AFP阴性肝细胞癌(HCC)的多模态MRI征象和生物学特性,提高对AFP阴性肝细胞癌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经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96例肝细胞癌患者,均具有明确的病理结果,资料完整详实。所有患者排除生殖细胞类肿瘤、急重型肝炎、胃肠道及胰腺、胆系肿瘤、妊娠等其它干扰因素,排除MR检查禁忌症等,均于治疗前半月内行血清AFP检测及多模态MRI检查。根据AFP正常浓度参考值(AFP<20ug/L)将所选样本分为AFP阴性组(研究组)和AFP阳性组(对照组)。将两组患者行多模态MRI检查,包括常规MRI检查的形态学表现、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的强化特点、MRI增强信号强化差值的变化,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DWI)及相应ADC值的定量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影像学和生物学特征。结果96例HCC患者中,AFP阴性组38例,阳性组58例。巨块型32例(33.3%),其中阴性组6例(15.8%),阳性组26例(44.8%);结节型26例(27.1%),其中阴性组12例(31.6%),阳性组14例(24.1%);弥漫型10例(10.4%),其中阴性组1例(2.6%),阳性组9例(15.5%);小肝癌28例(60.4%),其中阴性组19例(50.0%),阳性组9例(15.5%)。两组间在巨块型、弥漫型及小肝癌的分型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组中合并感染HBV者10例(26.3%),合并感染HCV者2例(5.2%),合并肝硬化者27例(71.1%);阳性组合并感染HBV者45例(77.6%),合并感染HCV者9例(15.5%),合并肝硬化者41例(70.7%)。两组间在合并HBV的对比分析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合并HCV、肝硬化的比例上,P>0.05,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两组HCC的常规MRI表现中,在病灶单发、形态不规则、坏死、出血、转移、侵犯血管等影像学特点中,阴性组与阳性组的比例分别为31例(81.6%):34例(58.6%),15 例(39.5%):46 例(79.3%),12 例(31.6%):36 例(62.1%),3 例(7.9%):15 例(25.9%),10 例(26.3%):33 例(56.9%),4 例(10.5%):21 例(36.2%),对比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RI三期增强扫描,AFP阳性组有44例(75.9%)表现为动脉期高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相对低强化的特点,即所谓的“快进快出”典型强化特点;而AFP阴性组有22例(57.9%)表现为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呈相对低度强化,即“快进缓出”的强化方式。两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两组间增强前后的信号值差值对比研究中,阴性组及阳性组MRI增强的平均信号值差值分别为657.8、590.7、458.9及624.6、488.35、368.3;阴性组门脉期仍然维持着较高的信号值差值,而阳性组于门脉期强化的信号值差值明显下降。对比分析,两组在门脉期及延迟期的增强信号值差值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对两组间多b值DWI成像,定量分析S(b)/S(0)均值及多b值下ADC值变化。研究发现两组病灶内的弥散情况随b值增加均有下降,但AFP阴性组在b值200mm2/s的位点时,随b值的升高,S(b)/S(0)均值下降趋势较阳性组更为明显。当b值为50、100、200mm2/s时,两组间病灶内的ADC值偏大,虽均有下降趋势,但彼此差异不大,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当b值升至400、600、800mm2/s时,阴性组与阳性组 ADC 值分别为:2.68±0.51:1.42±0.17、2.50±0.54:1.25±0.20、2.20±0.29:1.02±0.17,阳性组的ADC值下降幅度较阴性组明显增大,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1).在对两组病灶的病理组织分化对比分析发现,AFP阴性组高分化者18例(47.4%),中分化者13例(34.2%),低分化者7例(18.4%);AFP阳性组高分化者10例(17.2%),中分化者22例(37.9%),低分化者26例(44.8%)。两组间在病理组织分化的对比分析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FP阴性HCC的多模态MR具有以下影像特点:病灶以结节型和小HCC多见;单灶生长居多,形态多规则,肿瘤内部较少出现坏死及出血,不易形成门静脉癌栓;肿瘤内动、静脉血供均较丰富,MRI动态增强扫描常表现为“快进缓出”的强化特点;弥散加权成像(DWI)表现为肿瘤弥散受限,但随着b值的逐渐增高,信号强度相对下降较快,相应ADC值下降缓慢;病理上以高、中分化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