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在理、法、方、药确定之后,“量”是决定中医药疗效的关键因素。方药用量策略指医生为追求最大疗效,通过长期思考和总结得出的最佳用量方案的集合,是方药剂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量医生临床水平的重要标准。然而,目前,对方药用量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模糊的描述与概括阶段,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以至于临床合理用量缺乏科学支撑和理论依据,制约了中医药疗效的提高。本研究以经方为示范,拟通过对多层次文献的挖掘,总结用量策略,构建经方用量策略池,探讨方药用量策略的研究模式和方法。研究内容及方法:单味药用量、整方用量、配伍用量是本研究的重点。通过对经方原方、国医大师经方验案、现代名老中医处方横断面调查、现代医生临床处方用量横断面调查,从整方药味数、整方用量、单味药用量角度,比较经方与现代处方的异同。对《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原方,国医大师经方验案、现代名老中医经方验案等多层次文献进行挖掘。采用描述性统计、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研究经方使用频次大于20次的15种药物的单味药用量及配伍用量规律;总结经方中药物组成完全相同,功效不同的6组方剂的配伍用量特点,探索经方的“隐性”用量策略。采用文献“聚类”研究方法,标引医生对方药用量或变量的认识,整理归纳相似的条目,凝练经方的“显性”用量策略。探索用量策略池的构建模式,最终形成以经方为示范的方药用量策略池。研究结果:(1)经方原方药少而精、药专力宏。250首经方平均每方用药4.61味,178首口服汤剂经方,整方平均用量214.73g,单味药平均用量47.82g;1005首国医大师经方验案,平均每方10.83味药,重127.43g,单味药平均用量11.77g;现代名老中医处方和现代医生的临床处方,单剂平均药味数是经方的3-4倍,整方剂量与经方原方差别不大,单味药平均剂量约为经方原方的1/3。(2)经方常用15种药物的剂量阈值均比《药典》规定宽。经方原方以1两折合13.8g或3g,15种药物的平均剂量阈值分别是《药典》规定的20.53和3.64倍;国医大师经方验案中15种药物的平均剂量阈值是《药典》规定的4.19倍。(3)无论经方原文或国医大师经方验案,均体现了根据药物功效和病情需要选择恰当的剂量(单味药剂量、配伍剂量、服量)思想。(4)经方原文体现了随病施量、随症施量、因势施量、因人施量、因药施量、因剂型施量、因服药后反应施量、因服药方法施量、因季节施量等用量策略;国医大师和现代名老中医应用经方时,也充分考虑到了疾病、患者和药物的特点,验案中体现的用量策略与经方原文中的用量策略一脉相承。(5)构建了方药用量策略池的4级条目。其中1、2级条目属于纲领性条目,主要反应影响临床用量(或变量)的因素,3级条目包含具体的用量方法,可以回答“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使用多大剂量的问题”。4级条目是摘录文献的原始条目,原始条目的数量用于计算上级条目的权重,评估用量策略的真实性。(6)本研究总结“因病施量、因证施量、因方施量、因药施量”的1级用量策略,提出了随病施量、随症施量、因势施量、因人施量、因药施量、因剂型施量、因配伍施量、因服药后反应施量、因服药方法施量、因季节施量等2级用量策略,初步建成了以经方为示范的方药用量策略池。结论:(1)经方药少而精、药专力宏,急危重症倡用“精方”。张仲景经方原方的药物组成最少,但每味药的剂量最大,经方药味精简、配伍精良,适合于病势危急,需要单刀直入扭转疾病的主要方面时应用。(2)扩大中药剂量阈,提高方药临床疗效。药物用量范围的宽与窄,与疗效密切相关,过于狭窄的剂量范围难以涵盖该药物治疗不同疾病的全部有效剂量,会限制临床处方最佳剂量的选择,影响疗效。相对《药典》规定,经方本原剂量与临床实际用量,均具有更宽的剂量范围。因此,扩大中药的剂量阈值,有利于提高方药临床疗效。(3)临床用量不盲目,根据用量策略,“因病”、“因证”、“因方”、“因药”,选择恰当的方药剂量(单味药剂量、配伍剂量、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