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核白葡萄干燥过程特性及其变色机理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lixin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新疆吐鲁番的无核白葡萄为试材,从葡萄的热风干燥特性开始,研究了不同温度对葡萄干燥特性和产品品质的影响,围绕无核白葡萄干燥动力学研究,建立无核白葡萄干燥过程的干燥模型,分析了无核白葡萄干燥过程的有效扩散系数变化规律,探讨了温度变化对葡萄皱缩程度的影响;进一步通过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葡萄干燥过程中颜色变化特性、变色成分表征及其典型变色成分结构变化化学机理,阐明葡萄干燥过程变色机理;在掌握无核白葡萄热风干燥过程中的水分扩散规律以及颜色变化特征基础上,选出葡萄适宜干燥的温度范围,研究葡萄的热泵干燥工艺,探讨了不同温度和不同的预处理方式对葡萄热泵干燥特性及其产品品质的影响,通过干燥速率的提高和产品品质的提升这两个指标来筛选较优的预处理方式和干燥条件。研究结果表明:1、在拟合的几种模型中Logarithmic模型的拟合结果最好,最能描述葡萄的干燥过程。无核白的有效扩散系数随温度升高增大,但温度较低时有效扩散系数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无核白葡萄干燥过程中葡萄的表皮发生皱缩现象:温度升高短径皱缩增大,长径皱缩没有规律。皱缩给内部水分的扩散带来很大阻力,降低水分扩散系数。2、基于Lab色度体系,对无核白的变色进行了量化分析,建立了褐变过程颜色动力学模型,各干燥温度下各颜色指标与预测值拟合较好,褐变过程中颜色的变化符合反应动力学一级模型,其中L*值拟合程度最好。并计算出褐变过程中颜色参数L*、a*、b*及总色差ΔE反应活化能分别为40.19,24.29,35.43和39.46 kJ·mol-1。L*值活化能最大,随温度波动的敏感性最强。褐变反应发生在制干的中期,在含水率为50%-60%时发生。L*值与b*值下降,a*值升高,总色差ΔE增大,褐变程度与温度相关,温度越高,褐变越严重,30℃时制得的葡萄干色泽相对较好,40℃时最差。3、温度和氧气是葡萄制干过程中发生变色的重要因素,氧气的存在会促进提取物的结构变化从而促进葡萄颜色的加深。4、自由基反应而形成醌类物质是葡萄干燥过程中发生颜色变化的重要原因。(1)没食子酸通氧/通氮加热后吸收均有所增加,通氧气加热的增加幅度略大。槲皮素在氮气环境下加热后光谱变化较小;在氧气环境下加热,槲皮素单体结构发生氧化,共轭羰基结构增多,颜色变深。(2)对没食子酸、槲皮素以及杨梅素,采用密度泛函方法进行量子化学计算发现:没食子酸酚羟基中O13-H17键长最长、键级最小,解离能最低,自旋密度分布比较稳定,相对于其他酚羟基,该羟基易于发生自由基夺氢反应而形成醌类结构。槲皮素分子中B环羟基较A环羟基易于发生夺氢反应而形成邻醌。槲皮素B环酚羟基中4’位酚羟基(027-H32)键长相对较长,键级较低,自由基反应活性高,易发生夺氢反应而形成醌类结构。杨梅素的自由基反应活性位点也在B环4’位,其次为其邻位羟基上的H33。5、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选出葡萄适宜干燥的温度范围为30-40℃,开展了葡萄的热泵干燥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将无核白葡萄采用促干剂预处理,干燥温度为35℃时,不仅能有效缩短干燥周期,而且能抑制果粒褐变,可以作为无核白葡萄热泵干燥的最佳工艺。
其他文献
1卫生杀虫剂与毒理学的关系密不可分 1.1毒理学可以进行新农药和杀虫剂的毒性机制和机理的研究新农药和杀虫剂一般都要经过化学合成、生物测定、药效试验、农药毒性毒理研究、
传统苎麻纤维制造大多采用化学法脱胶,大量使用强酸、强碱等化学品,并采用高温高压处理,导致纤维受损品质不高,尤其是高浓度废水量大、难处理。因此,研究开发苎麻纤维生物脱
一个数学问题一般总表现为一个系统,所谓整体化策略,就是暂时不注重于系统的某些元素的分析,暂时忽略或模糊系统的某些细节,而是重视元素之间的联系、系统的整体结构,从整体上考察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的核心力量,是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关键少数,是落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聚焦点之一。要
BIM技术正在改变传统建筑设计、施工和运维过程,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针对基于BIM技术的设施管理在国内的研究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符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基于BIM技
寻觅“锦屏茶”那茶细细似线,弯弯如钧,色泽黑亮,儿时河畔垂钓泥鳅,小鱼钧全然这副俊模样。悬壶高冲,百枚黑光之钧在杯里上下翻腾,立马滚显出纤细苗条嫩黄润绿的芽形,窈窕而娇媚,青黄
应用富含腐殖质、肥沃疏松、保水保肥能力及透气性强的有机生态型基质栽培草莓,其长势强,产量高,果实鲜红艳丽、清洁卫生,商品性好。运用栽培设施、选择鬼奴干、丰香等优良品种,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