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柴油混合燃料羰基排放物的形成及试验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石油资源严重短缺,甲醇作为可再生替代燃料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在柴油机上应用甲醇燃料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燃用醇类燃料时,排气中有未燃醇、醛酮、芳烃等非常规有害成分,为消除人们的顾虑,降低尾气非常规排放对人体的危害,有必要研究掺醇发动机的醛酮羰基排放特性及生成过程,从而制定科学的控制策略。   试验使用自制的甲醇/柴油混合燃料,在发动机台架试验时对尾气非常规成分进行采集,为此首先根据试验要求设计了采样装置。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尾气中的各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通过优化分离方法,在20分钟内可将尾气中的甲醛、乙醛、丙烯醛、丙酮、丙醛、丁烯醛、异丁烯醛、丁酮、丁醛、苯甲醛、正戊醛、对甲基苯甲醛、己醛完全分离。   在一台4826柴油机上进行台架试验,试验发现在喷油量相同时随着掺烧比例的增加动力性下降,HC和CO排放升高,低比例时变化较小。通过对羰基排放的研究表明:无论是柴油还是甲醇/柴油混合燃料尾气中都含有醛酮排放物,其中甲醛和乙醛是最主要的羰基排放物,所占比例占总羰基排放物的52.7%~65.3%,而且C1~C3的小分子醛酮含量多于高分子醛酮。随着甲醇添加量的增加,羰基排放呈上升趋势,如10%负荷条件下,M15燃料的总羰基排放分别为M0、M5、M10燃料的4.14、2.03和1.26倍。当发动机负荷增大时,羰基排放明显降低,在小负荷时排放量最多,中等负荷和大负荷时总排放量基本不变。在小负荷时使用纯柴油,中高负荷时使用甲醇/柴油;采用电控方式、双燃料喷射,使掺烧比例可调,同时根据负荷的不同灵活控制甲醇的使用,可以有效改善羰基排放。   以正庚烷作为柴油的机理,加入甲醇的反应机理构成甲醇/柴油混合燃料的机理。通过CHEMKIN4.1化学动力学软件分析了影响甲醛生成与消耗的反应,通过敏感性分析获得了其主要反应路径。通过对甲醇添加比例、过量空气系数、压缩比的分析发现:随着添加比例的增加,甲醛和乙醛的生成量增加;过量空气系数增大,甲醛、乙醛生成量减少,并且生成反应延迟;压缩比对甲醛和乙醛的影响最明显,压缩比减小,醛酮排放明显增多。因而为改善羰基排放,可以掺烧低比例的甲醇,并且适当增大过量空气系数并提高压缩比。
其他文献
学位
曲柄连杆机构发动机诞生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其日益完善和成熟,已经成为当今主要的动力装置之一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及交通运输等领域。虽然曲柄
本文研究了局部非热平衡条件下边界条件及分层填充对多孔介质通道流动传热的影响。在对多孔介质通道边界条件影响的研究中,分析了多孔介质绝热边界条件的两种不同处理方式:通过
燃料乙醇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目前燃料乙醇的生产主要以粮食为原料,如玉米淀粉等,然而,我国人口众多,粮食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寻找能够代替粮食生产燃料乙醇的生物资源,无疑是一种
学位
随着能源形势和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合理开发和利用新型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已成为当前紧迫的任务。由于氢能具有无污染、高效等特点,在未来的可持续能源系统中,氢有望成为重
随着微电子、光电子、MEMS和纳米科技的兴起与发展,薄膜材料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成为各微型器件的重要组件。薄膜材料的导热特性严重影响着器件和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开展薄膜材料导热规律和热物性参数的研究对发展多种电子器件具有重要意义。纳米薄膜等微结构导热规律和热物性的研究可分为实验研究、理论研究和计算机模拟三类。目前,对于厚度为1~100nm的纳米薄膜,导热系数等热物性的测试非
在目前技术水平下,常压富氧燃烧系统效率较低、成本较高的不足仍然是限制其实现商业化运作的主要障碍。为此,学者们提出增压富氧燃烧系统的概念,通过回收烟气中的水分在冷凝时释放的高品质潜热从而提升效率。目前,增压富氧燃烧系统的流程主要有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ENEL)提出的增压富氧燃烧系统(Pressurized Oxy-Coal Combustion,POCC)和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提出的燃料分级燃烧增
在国家标准(QB/T 1253—2005、QB/T 1254—2005)中对大部分饼干有松脆,酥松的品质要求。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也有这种口感要求。但是目前关于饼干的质地评价都采用感官评价,缺乏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