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疹是一种以皮疹特征命名的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其致敏原有很多,流行病学表明湿疹的患者群较大,其症状也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对该病的防治是重要的医学及社会问题。但现代医学用受体阻滞剂、免疫调节剂等治疗方法,虽可控制症状,但长期应用可发生多种不良毒副作用反应,且停药后常出现皮损恶化即所谓“反跳现象”。中医对于湿疹认识很早,且中医典籍拥有丰富的治疗湿疹的学术资源,显示出中医药在治疗湿疹上有巨大优势。但是这些学术资源需要得到有效整理,来推动湿疹辨证论治理论与方法的继承与应用。通过对中医文献中治疗湿疹的学术资源整理和归纳表明:湿疹的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或饮食不节,嗜酒或过食辛辣鱼腥,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热内蕴,复外感风湿热邪,内外合邪,两相搏结,浸淫肌肤,郁于腠理而发为本病。其中“湿”为发病的主要因素。湿疹的病机演变规律为:初期风热蕴结肌肤,湿尚不显,属风热湿毒之证,表现为皮肤瘙痒、出现红斑、丘疹斑,自觉灼热;病情进展,湿与风、热结合,湿热蕴蒸,属湿热毒盛之证,为极盛期,表现为皮肤水疱、大疱、糜烂、渗液;脾为湿困,湿性重浊粘滞,病程缠绵反复,属脾虚湿盛之证;湿热久羁阻遏气机,气郁化火耗伤阴血,或长期渗水失液,耗血伤阴,化燥生风,转成血虚风燥之证,表现为皮肤肥厚、干燥、鳞屑、皲裂。针对以上病因病机,治疗湿疹的常用方法有疏风祛湿、养血祛风、清热利湿、清脾泻火、清心导湿、清肝化湿、健脾除湿、滋阴除湿、养血润燥法等。通过对古今中医文献中有关治疗湿疹(内治法)的大量方剂之遣药制方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其组方配伍特点与用药规律为:主要针对风湿热三邪,根据具体证型,以祛风除湿清热为基本治疗法则,以解表、清热、利水渗湿、燥湿止痒、芳香化湿、补益六类药物为构成治疗湿疹方剂的主要药类,根据证候、病机变化,酌情配伍组成方剂,并适当化裁。其中防风、蛇床子等25味中药为常用优选药物。通过临床120例湿疹患者的治疗观察证实了上述辨证施治能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疗效,总有效率为95.84%。中医药治疗湿疹拥有巨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