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科学的对象是“文学性”,而文学性是通过“陌生化”表现出来的。文学翻译的本质在于译作的“文学表达”。既然“陌生化”是文学性的主要来源,那么陌生化手法的再现也就成为文学翻译中译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因为这直接影响到译者能否有效地再现原作的美学特征。本研究结合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与文学翻译理论,以张爱玲自译中以翻译名义出版的三部文学作品《金锁记》、《桂花蒸阿小悲秋》、《等》及其英译为个案,对原作中出现的所有陌生化手法及其英译进行了穷尽性的统计,从词类运用陌生化、组句模式陌生化和修辞手法陌生化三个语言层面探究张爱玲再现陌生化手法的翻译策略,并对其翻译策略进行比例对比,旨在探究:体现原作文学性的陌生化手法通过何种翻译策略在自译过程中得以再现,得到了多大程度的再现;在自译过程中,通常阻碍文学性再现的信息与诗学冲突是否仍然存在;体现原作文学性的陌生化手法是否在自译过程中能够得以更好的再现;进而探讨了陌生化手法在文学翻译中再现的合理性与可能存在的障碍。研究发现,原文本中的陌生化手法共有66处:词类运用10处,组句模式4处,修辞手法52处。张爱玲自译中采用陌生化策略49处,约占74.24%;常规化策略8处,约占12.12%;省略策略9处,约占13.64%。在自译过程中,张爱玲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自己原作中的语言特点,通过陌生化翻译策略,传递了原作的文学性。在其自译中,作者和译者合二为一,意识冲突趋于消弭,诗学取向相同,审美诉求一致,体现原作文学性的陌生化手法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再现。但由于意识形态的操控以及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张爱玲自译时也适当选择了常规化和省略的翻译策略,但数量极其有限。这说明文学作品的文学性是可译可再现的。文学作品的自译研究为他译以及整个文学翻译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