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儒林外史(The Scholars)为参照,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对《儒林外史》中带标记的被动句进行了研究,多年来关于汉译英被动句式的翻译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很少从宏观角度进行定量分析。为了弥补定性研究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本项研究从目前国内外研究的不足之处入手,以平行语料库作为分析译文的辅助研究手段,以带标记的汉语被动句式英译为切入点,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儒林外史》杨宪益译本中带标记被动句式英译的手段与策略进行了分析。本文从不同的语言层面(包括词汇、短语、句子以及读者的反应)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儒林外史》进行了探讨。根据研究的结果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儒林外史》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被动标记词是“被”和“受”,其次是“蒙”。51.4%的被字句和29.5%的受字句含有不幸色彩,因此一般用于对施事不利的句子,成为消极被动句;而“蒙”则常常含有幸运或尊敬的色彩,多成为积极被动句。第二,英语中表示被动含义的典型结构是“Be-Ven",但本文中并非所有的带标记的汉语被动句式都被翻译成英语中的对应结构。翻译时,译者常灵活地处理以使译文忠于原文,而且能更好地表达出译文的风格和内容。第三,研究表明,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文在最大限度上达到了功能对等,并且还尽可能地达到形式上的对等,弥补功能对等理论的不足之处。其译文验证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可行性以及其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