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使用同种异体肌腱行双束双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ACL)与传统单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的近期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选取我科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因军事训练伤致ACL损伤的男性患者48例,年龄21岁—32岁(平均25岁),所选患者术前膝关节均出现疼痛、不稳症状,查体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均阳性。按行不同ACL重建方法分成三组,A组(n=16例):单隧道同种自体肌腱组; B组(n=16例):单隧道同种异体肌腱组;C组(n=16例):双隧道双束同种异体肌腱组。三组患者年龄、损伤原因、受伤时间等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手术由同一手术组医生完成。三组患者ACL重建术后患肢支具外固定,并按照同一方法进行康复锻炼。术后3个月—14个月进行定期随访。所有患者术前及随访时均采用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l committee,IKDC)评分、Lysholm评分标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估,观察患者关节功能、稳定性等指标,比较不同方法重建ACL疗效及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定期随访,对三组患者的IKDC和Lysholm评分,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行统计学分析,配对t检验、X2分析显示,三组术后比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双束双隧道重建组较单隧道重建组在疗效上统计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值得一提的是,通过随访,双束双隧道组与单隧道组在患者本体感觉良好度及恢复正常生活和运动时间上有差异,双束双隧道组要早于并好于单隧道组。三组在并发症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48例患者术后无一例出现切口及关节感染,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及骨折等并发症。但A组(2例,占12.5%)、B组(4例,占25%)、C组(4例,占25%),末次随访时出现前抽屉试验(++),轴移试验(+),但患者无膝关节疼痛及不稳感,因此均未进行翻修。单隧道组中,使用同种自体肌腱与使用异体肌腱在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上也无明显差异。结论:双束双隧道重建ACL在理论上可能更好的达到ACL的解剖结构,恢复其稳定性,但本文作者通过临床观察比较,双束双隧道重建法与传统的单束单隧道法在近期临床疗效上并无明显优势,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并且前者手术技术要求之高,手术时间增多、费用增加、翻修难度增大等因素都是需要考虑的。因此医生采用何种更好、更适合的ACL重建方法还需做个体化分析,做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