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步入“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生重大实质性变化,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与此伴随的是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然而由于我国征地制度改革滞后,失地农民数量大,征地补偿标准偏低等问题,加之失地农民安置不力、再就业能力较弱,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大量农民失地后生活得不到保障,论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弱势群体,失地农民问题逐渐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对失地农民进行合理补偿与安置,如何通过相关制度和政策体系的设计和实施来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解决长远生计问题?本文以失地农民安置补偿理论为依据,以上海市宝山区为个案,以失地农民调查问卷为样本,以失地农民满意度为标准,实证分析上海在征地安置补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失地农民的视角来探讨如何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征地制度与政策。全文共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背景,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梳理了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对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也给予了自我评价。第二部分阐述了失地农民、土地征收等相关概念,并讨论了土地征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概况,对产权理论、地租理论、多样性补偿方式理论、可持续性生计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论述。第三部分以上海市宝山区为研究个案,介绍了上海市宝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上海市宝山区的土地征收和土地交易情况,对上海市宝山区的征地安置补偿政策进行了详细梳理。第四部分对上海市宝山区的失地农民进行了调查问卷,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深入分析,了解了上海市宝山区失地农民的被征地情况及生存现状。以宝山区失地农民对政府征地安置补偿工作的满意度为根本,探索在征地过程中,哪些因素对失地农民满意度影响最大,探寻地方政府在征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观察哪些征地环节可以改进与完善。第五部分将理论结合实际。依据征地安置补偿理论,结合上海市宝山区的区情、社情与民情,鉴于失地农民问题的长期性与复杂性,从征地制度的补偿程序、补偿标准、再就业机制、安置模式、监督机制等五个方面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完善措施。第六部分就全文进行概要性总结并对我国未来的征地制度发展及征地政策完善作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