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质是个人在先天禀赋因素及后天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个体生命的“符号”,在形态、结构、功能、代谢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范围的可调性。体质状态在个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医学本着“因人”制宜的原则注重从个体出发,调理影响体质的可变因素,改善个体体质状态,采取相应的个体化治疗,从而在疾病的预防、传变、康复上起到积极作用,实现“治未病”,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目的通过对人群的健康体检调查,根据调查资料内容,分别进行中医偏颇体质与体重指数的相关性分析、中医偏颇体质与亚健康的相关性分析,探讨体重指数是否为偏颇体质状态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偏颇体质与亚健康的关联性。为今后养生保健、疾病的预防康复提供合理化依据。方法调查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2007年12月31日一2008年12月31日的治未病中心健康体检资料,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将入选的体检人群进行体质分类,遵循测量数据计算体检人群体重指数,按照王琦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制定的《亚健康状态筛选表》对体检人群进行健康状态评价,利用SPSS15.0计算机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进行中医偏颇体质与体重指数、中医偏颇体质与亚健康的相关分析、亚健康状态的形成与中医偏颇体质关系的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中医偏颇体质与体重指数关系的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组内体重指数的差异采用T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显著性,P>0.05表示无统计学差异的显著性。结果1.健康体检人群中医偏颇体质与体重指数的相关性研究1.1将人群中体质分为9型,除去平和体质例数,624例中气虚质人数为51例(占所调查人数的8.17%,以下表示方法含义相同);阳虚质人数247例(39.58%);阴虚质人数149(23.88%);痰湿质人数182例(29.17%);湿热质人数145例(23.24%);血瘀质人数167例(26.76%);气郁质人数172例(27.56%);特禀质人数62例(9.94%)。平均BMI为22.36±4.96。1.2阳虚质、血瘀质、气郁质人群较非阳虚质、非血瘀质、非气郁质人群BMI数值高,经检验有统计学差异的显著性(P<0.05);BMI与阳虚质、血瘀质、气郁质此三种偏颇体质呈正相关,经检验有统计学差异的显著性(P<0.05);BMI异常是形成阳虚质、血瘀质、气郁质这三种偏颇体质的危险因素,经检验有统计学差异的显著性(P<0.05)。2.中医体质分类与亚健康的相关性研究2.1将人群中体质分为9型,除去平和体质例数,671例中偏颇体质中气虚质人数111例(占所调查人数的16.54%,以下表示方法含义相同);阳虚质人数107例(15.95%);阴虚质人数247(36.81%);痰湿质人数280例(41.73%);湿热质人数233例(34.72%);血瘀质人数242例(36.07%);气郁质人数233例(34.72%);特禀质人数93例(13.86%)。亚健康人数为112例,占总人数的16.69%。2.2阴虚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人群较非阴虚质、非湿热质、非血瘀质、非气郁质人群的亚健康状态构成比高,经检验有统计学差异的显著性(P<0.05)。2.3排除不同体质之间混杂因素影响后,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此三种偏颇体质为发展成亚健康状态的“危险体质”结论本研究采用多种统计学方法,分别研究了中医偏颇体质与体检人群体重指数相关性、中医偏颇体质与亚健康的相关性,为中医的体质学领域及养生康复、疾病调护方面提供以下依据:1.阳虚质、血瘀质及气郁质人群平均体重指数高于非阳虚质、非血瘀质及非气郁质人群,此三种偏颇体质与体重指数有相关性,高于正常的体重指数是阳虚质、血瘀质、气郁质形成的危险因素,控制体重对于预防此三种偏颇体质的形成有积极意义。2.不同体质人群中亚健康状态人数分布存在差异。3.气虚质、湿热质及气郁质体质是形成亚健康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调整此三种体质的偏颇,可望提高生命质量,改进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