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作为文学因素的剧本,还是作为演艺因素的舞台表演或是其它的构成因素,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演绎着我们的民族文化。其中的舞台表演这一环节呈现出更为浓烈的民族特色,它不仅向观众展示了演员独特的演艺技能以及广大戏曲艺术家对戏曲艺术不懈的追求,还包含了许多意味深长的艺术现象,其中的性别错位尤其耐人寻味。其内涵的深邃、韵味的独特以及意义的丰富,需要从全新的观点和视角出发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当前的语境下,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的关键就是为其找到新的突破口,以新的视角和方法对其作出全新的阐释,充分挖掘它潜在的但却影响重大的意义。本文从女性主义关于性别批评的视角切入,对其作出重新审视,重点挖掘它对性别批评极其中国女性主义发展的意义,为女性主义迈向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提供新的资源,从而使得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能够在立足于自身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价值系统。戏曲表演中的性别错位的性别批评意义有以下要点:它证明并补充发展了波伏娃的“第二性”理论,以具体的舞台艺术实践证明了不仅“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连男性亦如此”的观点;它也是中国女性主义理论建构的言说策略,能够为中国女性主义理论的建立与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言说工具;另外它还与西方女性主义所提出的“双性同体”理论遥相呼应,进一步论证了男性身上的女性因素以及女性身上的男性因素存在与发展的合理性;最后它所涵盖的性别、阶级、种族这三大因素为中国女性主义向性别批评阶段迈进提供了理论与实际的双方面的支持。深入挖掘戏曲表演中的性别错位的性别批评意义,其前提是对它的具体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及本质和文化意义都要有足够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概括来讲戏曲表演中的性别错位的表现形式就是演员与角色行当的性别置换,即演员与他所扮演的剧中人物以及与他所入行的行当的性别是相反的。而影响戏曲表演中的性别错位产生的原因分别有换位思考方式、哲学宇宙观、道家“贵柔尚阴”的审美倾向以及社会矛盾纷争和戏曲艺术自身特征等方面的因素。另外从文化角度来看,戏曲表演中的性别错位的本质及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意味着它是中国化的人性建构策略,是服务于人性完善的,是追求完美、健全的人性的一种理想化的、策略性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