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石窟艺术也一并传入。中国佛教石窟,自公元三世纪至十六世纪,前后绵延雕凿了1300余年,广布于中国大部分省、区,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佛教雕塑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艺术的前进,中国佛教石窟造像也在唐代造就了它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在造像风格上,逐步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造像模式。中原地区的佛教石窟造像占据中国佛教石窟造像的大部分,在一定区域内造像之间互相影响密切,中原地区一直是政治统治中心,所以研究中原北方地区的造像对研究中国整体的佛教造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山西、陕西、甘肃、河南等地区的有代表性的石窟群的实地考察和通过影音资料及互联网的资源对一些因受重点保护而未能实地参观的石窟进行研究,作者对中国唐代佛教石窟造像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唐代的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有了新的认识。佛教石窟造像作为一种特殊的雕塑艺术,具有宗教性、社会性、艺术性等特点。唐代中原北方地区佛教石窟造像艺术语言的形成同原有造像的艺术形式、佛教思想的演变、社会文化的融合以及美学原则的渗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从文化思想的融合、唐代石窟造像风格形成过程和唐代中原北方地区石窟造像的艺术特点三个方面对唐代中原北方地区佛教石窟造像艺术语言的形成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中国古代雕塑往往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精神,佛教雕塑也是如此。随着佛教和佛学思想的发展、演变,佛教石窟造像的题材、主题、艺术形式等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本文首先从文化思想的角度讨论唐代佛教石窟造像艺术语言形成的文化因素,介绍了佛教的传入、佛学思想的演变和唐代的佛教概况,探讨了文化思想对佛教石窟造像艺术的影响。其次,本文介绍了唐代石窟造像的题材,阐述原有佛教造像对中国的佛像石窟造像的影响,探讨了中国雕塑有明显的绘画性的原因以及唐代绘画对石窟造像的影响。最后,本文从雕塑的基本语言这一角度来分析唐代中原北方地区石窟造像的艺术特征,着重从石窟造像中雕塑空间的处理、中国佛教造像中的绘画因素、色彩在雕塑中的运用、以形写神的情感表达、装饰性图案在造像中的运用、造像程式化、雕塑技法这七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用具体的具有代表性的石窟造像进行了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