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原北方地区佛教石窟造像艺术语言的形成研究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gongzheyy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石窟艺术也一并传入。中国佛教石窟,自公元三世纪至十六世纪,前后绵延雕凿了1300余年,广布于中国大部分省、区,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佛教雕塑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艺术的前进,中国佛教石窟造像也在唐代造就了它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在造像风格上,逐步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造像模式。中原地区的佛教石窟造像占据中国佛教石窟造像的大部分,在一定区域内造像之间互相影响密切,中原地区一直是政治统治中心,所以研究中原北方地区的造像对研究中国整体的佛教造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山西、陕西、甘肃、河南等地区的有代表性的石窟群的实地考察和通过影音资料及互联网的资源对一些因受重点保护而未能实地参观的石窟进行研究,作者对中国唐代佛教石窟造像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唐代的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有了新的认识。佛教石窟造像作为一种特殊的雕塑艺术,具有宗教性、社会性、艺术性等特点。唐代中原北方地区佛教石窟造像艺术语言的形成同原有造像的艺术形式、佛教思想的演变、社会文化的融合以及美学原则的渗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从文化思想的融合、唐代石窟造像风格形成过程和唐代中原北方地区石窟造像的艺术特点三个方面对唐代中原北方地区佛教石窟造像艺术语言的形成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中国古代雕塑往往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精神,佛教雕塑也是如此。随着佛教和佛学思想的发展、演变,佛教石窟造像的题材、主题、艺术形式等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本文首先从文化思想的角度讨论唐代佛教石窟造像艺术语言形成的文化因素,介绍了佛教的传入、佛学思想的演变和唐代的佛教概况,探讨了文化思想对佛教石窟造像艺术的影响。其次,本文介绍了唐代石窟造像的题材,阐述原有佛教造像对中国的佛像石窟造像的影响,探讨了中国雕塑有明显的绘画性的原因以及唐代绘画对石窟造像的影响。最后,本文从雕塑的基本语言这一角度来分析唐代中原北方地区石窟造像的艺术特征,着重从石窟造像中雕塑空间的处理、中国佛教造像中的绘画因素、色彩在雕塑中的运用、以形写神的情感表达、装饰性图案在造像中的运用、造像程式化、雕塑技法这七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用具体的具有代表性的石窟造像进行了举例说明。
其他文献
根管治疗术是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基本治疗方法和最佳选择,由根管预备、根管消毒、根管充填三个步骤组成,缺一不可。现代根管治疗术理论认为这三个步骤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其中根
篮球体能是一种完成,实现技战术或比赛的身体能力。体能训练的具体作用体现在以下诸方面:充分发展身体素质,保证有机体适应大负荷训练和比赛的需要,有利于掌握复杂、先进的技
以《美国医学会杂志》为主要资料,观察抗战期间美国主流医学界视野中的中国。抗战期间,美国医学界对华关注增加,他们主要关注的问题包括:日本侵华行为、美国对华的医药帮助、中国
渭河流域陕西段是我国的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渭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有加剧的趋势,对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对该地区
针对关于“文学理论边界”的讨论,本文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是否能够替代文学理论,而是首先应该明确它们之间是否有关系。文章通过分析“日常生活审美化
装饰是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从人类诞生之日起,装饰就同人类朝夕相处、相伴而生,在历史的延伸过程中,装饰有着广泛的内容和形式,并遍布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以艺术美的审美
为了传承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经典诵读工程在中国越诵越火,越来越多的学校也将之纳入学校教学之中,但由于其在学校的开展尚处于探索阶段,理论与实践上都还存在
目的:通过对16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舌象的观察,归纳并分析其舌象分布特点,探讨和总结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舌象规律,以期明确舌诊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具体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
岩体开挖稳定计算时,分别有把岩体视为连续介质和将岩体视为块体的非连续变形方法。选取工程开挖中出现的四组优势结构面切割的洞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变化其中一组主要结构面的
<正>鲁迅生前出版的文集在初版时大多配有他本人所写的题记、自序、前记、序言之类的序文,也就是鲁迅为自己所写的自序文。作为鲁迅创作中一种独特的存在,鲁迅的自序文除了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