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手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和手机功能集成化的日益增加,手机使用行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研究在界定手机使用行为概念的基础上,采用方差分析、线性回归等研究技术对成都市城乡居民的手机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和手机使用行为对手机依赖度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笔者对成都市城乡居民的手机使用概况进行了简要的描述统计。手机使用概况分为手机持有情况和手机使用情况。手机持有情况分为手机使用年数、手机使用部数、使用手机原因、手机获得来源、手机购买价格和手机品牌选择等6个方面;手机使用情况分为每天打电话次数、每天发短信条数和每月手机资费等3个方面。其次,笔者从手机功能知晓度、手机功能使用频率及其重要性评价3个维度对手机功能使用行为进行了总体分析,分析发现这3个维度在总体上呈正相关关系,即调查对象越清楚自己手机有哪些功能(主观上的手机功能多寡),那么他使用这些功能的频率就会越高,既而他也认为这些功能越重要。随后笔者将手机使用行为归纳为五个方面:通讯联系、网络应用、休闲娱乐、工具扩展和个人助理。接着,笔者采用多元方差分析详细探讨了人口属性分别对这五个方面的手机使用行为的不同影响。结果发现,年龄和文化程度对手机使用行为的5个方面都有显著影响,年龄与手机使用行为呈负相关,文化程度与手机使用行为呈正相关。再次,笔者对城乡手机调查问卷中手机依赖量表进行了分析,在确定其信效度达标的基础上,计算了调查对象的量表得分,并把结果化分为轻度依赖、中度依赖、高度依赖三个等级。接着笔者探讨了性别、年龄、职业、在业状况和文化程度等人口属性特征在手机依赖度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发现,性别在手机依赖度上无显著差异。最后,笔者构建了手机依赖理论模型,把手机依赖分为工作依赖和生活依赖,接着再分为通讯联系依赖、网络应用依赖、休闲娱乐依赖、工具扩展依赖、个人助理依赖。其中除了休闲娱乐依赖和个人助理依赖属于生活依赖外,其他的三项既属于工作依赖也属于生活依赖。随后,笔者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了手机使用行为(通讯联系、网络应用、休闲娱乐、工具扩展、个人助理)对手机依赖度的影响。结果发现,个人助理(P=0.077>0.05)对手机依赖度不存在显著影响。由于手机依赖量表得分的总体分布是显著的非正态性,因此在做多元线性回归之前,对其进行了数据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