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传媒领域蒙古语文使用调查研究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zhe88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新疆蒙古族受众主要接触的蒙古语文媒体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家和受众访谈、问卷调查等途径获得的第一手材料,考察新疆蒙古族语言文字掌握情况及语言态度、蒙古语文在新疆各类媒体中的使用现状,描述新疆蒙古语文传媒发展取得的成就,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总体而言,蒙古语文在新疆传媒领域的使用取得了以下几方面可喜的成就:蒙古语广播和电视节目时长增加、实用性及服务民生功能增强、译制影视作品更丰富且译制水平提高;图书、报刊的种类和发行量增加,原创和翻译文学作品更丰富;蒙古族文学艺术表演的研究和后续人才培养加强。本研究结合受众的不同社会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地域、受教育程度、职业),考察其接触蒙古语文媒体的情况。调查显示,在蒙古、汉、维吾尔、哈萨克四个文种传媒中,蒙古族受众接触蒙古语文传媒的比例最高,频率最高的是电视和广播。结合访谈和问卷调查得知,蒙古语文传媒发展在传播内容、传播效果、人才培养、文化惠民工程实施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传播内容方面为节目(栏目)内容不够丰富、节目重复率高、地方蒙古语电视节目质量不高、报纸自采新闻稿件较少、方针政策解读不够到位;传播效果方面,地方蒙古语广播收听率低、蒙古语电视的新闻时效性不强、广播和电视对外宣传效果不佳、报刊邮寄不够及时;人才培养方面,缺少编辑、教师、演员、翻译等专业人才,翻译水平有待提高;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方面,农村书屋利用率不高、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施不到位。为促进蒙古语文传媒的发展,更好地满足蒙古族受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政府需更加重视少数民族语文的发展,健全网络安全管理机制。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第二,提高媒体自身发展能力,多关注民生新闻。将文化与娱乐相结合发展传媒事业,加强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第三,高校应更加重视开办少数民族语文专业、开设民族传统文化课程,以增加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学者可多关注少数民族文传媒的发展,加强相关研究,特别是新闻实务的调查。第四,利用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环境,提高青少年蒙古语文能力、激励其主动学习蒙古语文。第五,加强蒙古文翻译人员培训工作,做好翻译工作,提高翻译水平。
其他文献
通过对湖南省衡东县稻田土壤和稻米Cd的污染普查,分析了造成Cd污染的原因,提出了切断污染源、建立监测体系、推行物理修复方法、调整种植制度和采用综合农艺技术等修复治理措
<正>生活中如果被人赞赏"你真是个天才!"可能你心里多少会窃喜一下。可是就像父亲、长官这样的角色一样,天才在智商上的高人一等,又常常使他们成为遭到嘲笑的对象。电视剧中
西部地区是我国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正在或即将兴建一大批高坝水利水电工程。这些水利工程将有利于减轻下游区的干旱和洪涝灾害,缓解电力紧张。但西部地区处于高烈度地震带上,
话语标记语在交际中起着语用标记作用,从局部或整体上对话语的构建和理解进行语用制约与限制,有助于听话人寻找话语间的关联和认知语境,促进理解。本文依据关联理论,首先从认
<正>佩奇的父亲是密歇根大学的计算机科学教授,在他的熏陶下,佩奇从6岁起就热衷于计算机。当时谁也无法想象,这样一个简单热爱数字的男孩,将来会领导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自古以来,词汇一直都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各个时代,随着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化,都会涌现大量新词新语。而在近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在中外交流的历程中,中国发
进入网络时代以来,网络上已出现大量流行新副词。它们的出处来源与流行原因多姿多彩,不一而足。随着这些词从网络进入现实语言生活,已有相当多的论述对此进行研究。本文以新
<正> 承蒙《民族艺术》季刊的厚爱,我曾在该刊1991年第1期发表一篇长达两万余字的论文《民族艺术学试想》。转眼之间,时光老人已把我们带到90年代末,同时也是世纪之末。在这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写”被公认为是四项基本语言技能中最难的一项,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写作一直是汉语学习者的软肋,尤其是到了中高级阶段,很多学生的写作能力都远远滞后于听
《南方周末》创办于1984年,是中国深具公信力的严肃性综合报刊和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报,一直备受学界和社会关注。《南方周末》新年献词是自1997年起在每年的最后一期或新年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