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费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古老现象,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必要手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商品日益丰富,人们消费的目的与方式都发生很大变化,并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异化。西方国家较早进入消费社会,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消费异化现象较为突出。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飞跃发展,市场经济活力充分释放,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领域亦在悄然发生变化,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消费异化现象。异化反映的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劳动及其劳动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马克思开创性地提出“劳动异化”和“商品拜物教”概念,这为西方各时期学者研究异化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西方国家,异化从劳动领域蔓延到消费领域。消费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较早开始关注。法兰克福学派在吸收和借鉴马克思劳动异化思想基础上提出消费异化理论,关注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的现实并进行理论研究。生态马克思主义通过探索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生态理论价值,形成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从生态角度对消费异化进行分析和批判。生态马克思主义者以马克思生态观作为出发点,把消费异化放在资本主义生态理论体系中进行分析研究。后现代马克思主义从符号消费视角论述消费异化问题,对传统社会和消费社会进行比较,把符号学引入消费领域,提出符号消费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从不同维度对消费异化现象进行解读和批判。消费异化实际上是一种脱离人的真正需求的消费,消费成为异己的力量,这种力量在人本身之外而独立存在。主要表现形式为消费主体、消费客体、消费行为以及消费环境的异化。消费异化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产力的提高使得社会商品不断增多,为消费异化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前提,市场经济的活跃、媒体的广告宣传加快了消费异化的产生,西方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蔓延进一步推动了消费异化的发展进程。消费异化的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发生。消费异化对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具有危害性,消费异化会阻碍人的全面发展,扭曲人的价值取向,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导致资源浪费和生态失衡。所以要积极探索消除消费异化的途径,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确处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加强对企业和媒体的监督力度,积极培育勤俭节约美德,全面倡导和践行绿色消费。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实现完全脱贫,脱贫攻坚还是国家的重要目标任务。在此背景下,必须对消费异化现象高度重视与警惕。通过研究不同的思想理论和借鉴其分析方法,结合当今时代的发展实际现状,从不同角度对消费异化进行分析,致力于找到摒除消费异化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