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外援助作为国家间经济合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带来的经济效应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重点,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国外学者对援助与贸易间的关系进行了较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由于中国援助数据不容易获得,因此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不足。然而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直致力于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和国家合作,通过签订贸易协定、提供经济技术援助等方式来帮助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近年来,中国援助发展中国家建设的金额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研究援助与贸易间的内在关联机制的必要性增加,加大研究援助与双边贸易之间存在的关联机制这一课题的力度,国家可以在理论指导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以及受援国实际情况,更好地开展中国对外援助活动,推动援助国和受援国间的贸易往来,促进双方共同发展。本文主要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作者利用从Aiddata、OECD等数据库获得的数据,对援助的发展概况进行了大致梳理。然后从前辈研究的理论层面出发,介绍了关于对外援助的政治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着重介绍了对外援助的五种贸易效应理论:贸易成本效应、出口多样化效应、贸易自由化效应、制度影响效应和国际收入转移效应,从理论层面探究援助可能会对双边贸易产生的影响。在实证分析方面,本文选取了31个样本国在2000-2014年间的数据,分别以贸易总额、进口额、出口额为被解释变量构建了三个层次的贸易引力模型。第一层次的模型仅包含基本的解释变量;第二层次的模型是在基本模型基础上加入了WTO这一控制变量,研究加入同一优惠贸易协定是否会对援助的有效性产生影响;第三层次的模型是在第二层次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受援国制度质量变量,可以探究国家异质性是否会使援助效果产生差异。本文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中国对外援助金额与中国对受援国之间的进口、出口和贸易总额之间存在显著为正的影响关系,对外援助能够促进贸易,“促贸援助”政策的实施是正确的、有效果的。(2)在本文的样本中,中国对外援助金额与进出口贸易额之间不存在U型关系,即不存在一个阀门值,当援助金额超过这个数值时,援助对双边贸易的作用会变成负向。(3)中国和受援国的GDP、人口均会对贸易额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不同的模型中显著性不一致。(4)中国和受援国之间的距离对贸易额会有抑制作用,特别是在中国对受援国之间的出口模型中,抑制作用是显著的。(5)对与中国加入同一优惠贸易协定的受援国提供的援助能够对援助国与受援国的双边贸易总额产生更大的正向影响,对进口额、出口额没有显著影响。(6)受援国的政府透明度有助于受援国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本文在最后基于以上实证分析得到的结论,结合目前中国对外援助的现状,借鉴了其他国家对外援助政策管理的经验,对中国对外援助活动的开展分别从援助方式、制度环境、援助管理策略、区域经济合作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即(1)坚持以促贸援助的方式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2)改善制度环境,更多地使用市场手段管理市场经济;(3)完善对外援助项目的管理体系,建立对外援助监督评价体系,注重援助监督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提高对外援助的透明度;(4)进一步扩大三方合作范围,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私人部门开展三方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