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运用双因素理论对采供血机构影响人力资源发展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等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国内外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的共性和差异性,归纳、比较其特征,明确重庆市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的发展目标;通过对重庆市两级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现状的调查分析,了解并掌握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和发展情况;深入剖析重庆市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探寻重庆市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健康发展的对策措施,为相关政府部门优化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提供参考建议。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收集国内外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相关研究文献、法律规范、政府工作报告和政策文件等,在广泛浏览的基础上,深刻总结国内外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归纳国内外关于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发展中的研究成果。2.专家咨询法咨询采供血领域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专家,验证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的设计合理性和科学性,询问关于采供血人力资源的相关政策措施,将收集到的建议汇总并完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3.问卷调查法依托重庆市输血协会献血促进工作委员于2017年5月4日向重庆市所有两级采供血机构(1个血液中心和6个中心血站)发放自行设计的《重庆市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状况调查表》,并于2017年5月20日之前收回全部7份调查表。4.深度访谈法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提纲,对参与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各级管理者进行深度访谈,重点了解采供血机构各项人力资源政策制定的背景,以进一步剖析影响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发展的制约因素,补充调查表中数据所不能反映的潜在信息。5.统计分析法通过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编码,利用Excel 2010进行数据录入和处理,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人员编制:编制内人员355名,占51.30%,非编人员337名,占48.70%,部分血站严重缺编;卫生技术人员485名,占70.09%,非卫生技术人员207名,占29.91%,血液中心与中心血站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均未达到《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中“卫生技术人员应占职工总数的75%以上”的要求;2.学历结构:以大专及以下学历为主,占50.58%,其次为本科,占43.79%,整体学历水平不高;3.专业结构:职称结构:以护理类专业为主,占比56.49%,医学类专业人员较少;职称结构;初级职称占大多数(63.71%),共391人,中级职称占比低于30%的基本标准,职称结构不合理;4.财政补助:机构性质为全额拨款的有5家,差额拨款机构共2家,重庆市7家采供血机构用血补偿金均占总收入的35%以上,而新修订的《献血条例》已明确自2018年6月1日起将全面取消用血补偿金;5.人员经费:血站间人均人员经费的差异比较明显,采供血机构财政补助占人员经费比例偏低,对人员培训经费方面投入较少,重视程度不够。研究结论:1.保健因素缺失:政府对采供血机构财政投入不足;采供血相关政策法规陈旧模糊,不能满足当前临床用血高速增长对采供血机构提出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没有系统的人力资源规划。2.激励因素受限: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培训开发不足,缺乏针对培训效果的科学评估;采供血机构员工个人发展受限,职称晋升存在困难;采供血行业人才吸引力不足,人员业务相对单一。对策建议:1.改善重庆市两级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的保健措施:加大财政投入,保障人员经费;完善和更新采供血相关法律规范;改进人员管理制度。2.强化重庆市两级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的激励手段:加强采供血机构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