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描述中学生交通事故发生率及其流行特征,了解中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知信行现状,探讨中学生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危险因素,并以交通安全知信行和交通事故发生密度为主要指标,评价中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干预的近期和远期效果。方法整群抽取济南市7所中学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自设调查问卷收集基线交通安全知信行数据,以及2005/01/01至2005/12/31交通事故信息。以SPSS 11.0软件分析该人群交通事故特征及其交通安全知信行现状,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初步探讨交通事故危险因素。采用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济南市11所中学在校学生为目标人群,选择其中2005/01/01~2005/12/31期间发生交通事故的116名学生为病例,以性别、年龄匹配且同期未发生事故的同班级学生为对照。收集两组学生基本信息、行为习惯、家庭条件、心理反应(速度估计、复杂反应和操纵机能)以及道路安全知信行数据,比较两组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以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各因素对交通事故的影响。以基线调查7所中学的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学生为干预组,以合肥市某中学相同年级学生为对照组。对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基线和随访问卷调查,随访期间对干预组及干预城市所有中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干预,比较基线和随访调查时干预组和对照组学生交通安全知信行的变化,以评价教育干预的近期效果。收集干预城市中学生干预前一年以及干预后6个月交通事故发生密度资料,进行前、后比较以评价干预的远期效果。结果基线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年交通事故发生率为2.3%,男女交通事故发生率之比为1.8∶1,交通事故发生密度约为25人次/1000人年。自行车事故在中学生交通事故中占重要地位(71%),但只有39%的人在骑车上马路之前专门学习过交通规则。交通事故伤害以轻微伤害为主,90%在门诊处理,仅有13%的事故由交警处理,8%的事故当事人得到保险理赔。总体上,中学生对交通安全知识各方面有较好的了解,合格率在75%以上。90%的中学生认为交通安全教育很重要,70%认为交通安全教育是减少交通违章行为的最有效措施。在交通事故原因的认识上,60%中学生存在较高程度的自责心理,近80%学生认为中学生责任事故原因主要是不遵守交通规则。约10%的学生每周违反交通规则在5次以上,前三位常见的交通违章行为依次为骑自行车带人、闯红灯、边骑车边听耳机。性别和年级与交通安全知信行关系表现为女生知信行优于男生,随着年级的增高交通安全知识提高,但交通行为以及交通安全相关态度向相反方向发展,变得更差和更消极。中学生交通违章行为尤其是骑自行车有关的交通违章行为和交通事故之间的关系密切,性别为男、上学途中过马路的次数多以及骑车相互追逐行为是中学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认为中学生交通事故原因主要在于中学生自身是保护因素。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发现中学生年交通事故发生率约为0.91%,低于基线调查(2.28%)。和基线调查相比,事故发生后住院治疗的比例(23.1% vs 8.8%)、交警处理的事故比例(20.5%vs13.4%)、以及保险理赔的事故比例(15.6%vs8.8%)均有所增高。在速度估计、复杂反应及操纵机能三项心理指标中,病例和对照之间速度估计差异有显著性,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速度估计(低估速度)是交通事故的主要风险因素。和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对待交通安全的态度更加消极,交通冒险行为尤其是骑自行车冒险行为更多。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消极的交通安全态度以及交通违章行为尤其是骑自行车冒险行为是交通事故的主要危险因素。此外,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距离超过1000米也是交通事故的危险因素,而母亲文化程度高是保护因素。干预效果评价研究发现,随访调查时干预组各项交通安全知识的平均得分和合格率比基线调查时有显著性提高,但对照组提高不明显;随访时两组学生的交通安全态度都趋向消极,但干预组的变化幅度较小,且有更多的学生将交通事故的原因归咎于中学生自身;随访期间两组学生每周违反交通规则的频率没有显著性变化,干预组3种违章行为有所改善,但2种行为变得更差,而对照组有1种行为有所改善,3种行为变得更差。干预后中学生交通事故发生密度没有显著性降低。结论中学生年交通事故发生率约为2%,男女之比1.8∶1,交通安全知信行特点表现为女生优于男生,随年级增高知识提高,但态度和行为变化相反。交通安全态度和行为、速度估计、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距离、母亲文化水平是中学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和交通安全知识相比,交通行为以及对待交通安全的态度更加重要。中学生交通事故的预防控制不仅要以提高知识为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积极的态度和安全的行为,尤其是安全骑车行为。交通安全教育干预对提高中学生交通安全知识有明显作用,对改善中学生交通安全态度也体现出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交通行为以及交通事故发生密度没有明显影响。交通安全教育干预应及早进行,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教育干预方法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