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超声扫描成像技术及其应用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chao25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锂电池作为最成功的电化学储能器件,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移动电子产品、电网储能等领域,是可持续发展社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锂电池性能的提高,离不开人们对电池工作机制与老化机制的深入研究。然而,商用锂电池通常具有封闭式结构,其保护性外包装能阻碍可见光、红外线、电子束等表征信息载体的透过。这使得锂电池内部结构变化无损表征困难。目前,学术界缺乏有效手段对商用锂电池内部电解液浸润、气体生成、锂枝晶生长、界面物理接触等状态变化进行无损、原位成像分析。为此,本论文提出,开发全新的超声波扫描成像技术,利用声波对电池结构的敏感性进行原位无损的成像,进而得到电池内部状态变化信息。论文主要内容与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开发了一套针对锂电池研究的超声原位检测成像设备与配套的数据采集分析软件。通过超声聚焦技术与二维扫描成像技术,实现了对电池内电解液浸润程度、副反应产气、析锂、界面接触性等状态变化的亚毫米级无损成像。设备被成功应用于华为、比亚迪、同济大学等知名企业与科研院所的锂电池研究开发中。(2)利用超声技术实现了对电解液浸润状态的无损成像,通过研究不同结构与尺寸下电池注液后的电解液浸润路径与时间,提出了一种电池最少注液量的非经验性确定方法。通过比较化成前的电池浸润不良区域和化成后的电池析锂区域,揭示了电解液浸润不良引发化成过程电池负极析锂的现象。(3)利用超声成像技术展开对锂电池电解液-电极界面副反应展开研究。通过对电池工作过程中电解液-电极界面副反应生成的气体无损成像,研究界面副反应发生程度的强弱,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对电解液与电极材料间匹配性进行快速评估。并且,通过追踪对界面处析锂引起的副反应产气,实现对电池内析锂时间、程度、区域的无损成像。(4)将超声成像技术应用于锂电池老化过程的研究,提出并观测到了电池老化过程中的“退浸润”现象。证明了“退浸润”是电池深度充放电下容量快速衰减的原因之一,也是无负极锂电池快速死亡的原因之一。进一步地,提出并通过实验观测到了电池循环过程中由电极材料脱嵌锂引起的可逆体积膨胀所导致的周期性“退浸润”效应,为研究人员更加深入的理解电池衰减过程、建立老化模型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验支撑。(5)将超声成像技术应用于聚合物固态软包锂电池界面稳定性的研究。发现了流延成型法制备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时残余溶剂同金属锂所发生的副反应机制。观测到了热压法制备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时,电池界面接触性随热处理时间增加而改善的动态过程。通过对聚合物固态锂电池循环老化中界面接触性的超声成像分析,证明了老化过程中界面电阻上升是由界面的钝化层生长而不是界面间隙形成照成的。
其他文献
近年来,大规模清洁能源并网、远距离高效电能传输、区域电网异步互联的需求驱动了柔性直流电网的迅速发展。然而,柔性直流电网全新的故障特性给其故障应对带来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对故障区域进行准确的识别与可靠的隔离,更要求毫秒级的识别与隔离速度,最大程度降低故障带来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围绕柔性直流电网故障识别与隔离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主要工作与成果归纳如下:首先,针对主保护高阻故障识别能力较弱的问题,提出了
表面缺陷作为最常见的质量问题之一,广泛存在于金属、陶瓷、纺织等产品中。不仅严重影响产品外观,还会改变产品性能(如表面摩擦力等),造成安全隐患。因此,如何实现快速准确的识别产品表面缺陷,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以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为代表的深度学习模型逐渐成为表面缺陷识别中的研究热点。然而,现有方法仍存在以下两点不足。从模型的角度来看
研究背景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e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retinal I/R)模型造成的视网膜I/R损伤,可引起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凋亡和血管损害。明显的RGCs凋亡发生在I/R损伤2天后,血管损害则可出现在损伤后不同阶段。例如,I/R损伤2天内出现视网膜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及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受
精密重力测量在地球物理、基础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冷原子干涉重力仪作为测量绝对重力值的高精度仪器,受到国内外多个研究小组的广泛关注。其中原子团温度是冷原子干涉重力仪的重要参数,由温度引入的原子团扩散效应不仅会限制仪器灵敏度,还会贡献系统误差,影响测量的准确度。制备超冷原子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方面可以改善原子干涉仪的条纹对比度,提高仪器灵敏度,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研究和
功能梯度纳米增强复合材料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型轻质高强度材料,且可设计性强、环境适应性好,在航空航天、高速列车、汽车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随着工程材料/结构逐渐向着超轻量化、功能特殊化、性能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对新材料的振声等综合性能需求日益提升。研究功能梯度纳米增强材料/结构的振声特性对其振声理论发展和工程应用均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对该材料/结构的振声特性,特别是在力、热、声等复杂载荷下的振声研究报道
随着微电子集成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器件单位体积的功率越来越高,导致电子器件的散热问题日益严重,逐渐成为制约其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微电子器件散热方面,微尺度沸腾换热及其强化技术以及相关换热元件的优化研究近年来受到各国传热界学者的广泛关注。有关沸腾、冷凝等相变换热的实验研究层出不穷,但理论和模拟的研究难以有所突破,从目前理论和模拟方面的研究来看,尽管单相对流换热的计算方法已经十分成熟,但一旦涉及到两
近年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给制造业带来巨大进步,大幅提升了制造过程的生产效率。智能机床作为制造业中用于执行的基础装备,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刀具是“智能机床的牙齿”,其性能直接影响到工件表面质量以及加工工件的性能。刀具刃口与工件之间不可避免的摩擦,使得刀具磨损成为影响制造过程可靠性和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因此,实时准确地评估刀具磨损状态,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而且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材料由于其优异的光电特性和可溶液法制备的特点,引起了科研工作者们的广泛关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基于这类材料制备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erovskite Solar Cells,PSCs)实验室公证效率已经达到了25.5%。然而,材料及器件稳定性等问题仍然制约着PSCs的产业化推进。基于Ti O2/Zr O2/Carbon三层介孔膜结构的可印刷PSCs,具有成本低廉、制备工艺简单以及
永磁同步电机具有高转矩密度、高功率密度、高效率和宽转速运行区间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和国防军工等领域。模型预测控制,其概念直观、设计灵活、动态响应快、能系统处理约束条件,在永磁同步电机的高性能控制中具备显著优势,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永磁同步电机模型预测控制策略仍不够完善,解决其参数鲁棒性较差、成本函数中权重系数设计较为复杂、稳态脉动较大等问题,对于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算法
微生物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平衡生态系统、调节动植物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微生物全基因组和宏基因组数据,为研究微生物遗传多样性、动态变化、环境适应性等提供了丰富资源,推动了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由个体基因组转向物种泛基因组和群落宏基因组。微生物泛基因组是一个微生物类群中的所有基因的集合。泛基因组分析可以揭示微生物物种水平的基因组异质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