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举制度肇端于隋,因被视为“抡才大典”而倍受历代帝王的青睐,尤其到了宋代,科举制度更是成为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强化皇权的有力武器。加之宋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官府自然无暇顾及兴学之事,遂成重科举轻学校之势,到了北宋中后期,科举制流弊肆横,官学萧条衰败,取士与育人二者矛盾丛生且日益深化,致使众多滥竽充数者涌入官场,伴随而来的吏治腐败、官员无能等问题愈演愈烈,加之内忧外患不断,赵宋江山岌岌可危。正值危困,统治者开始关注人才的选养问题,并于北宋中后期发起三次大规模兴学改革运动,即庆历兴学、熙、丰兴学以及崇宁兴学。在兴学过程中,对科举与官学的矛盾,即育人与选才的矛盾、官学课程内容设置与科举考试内容的冲突以及学校考选方式与科举程式的分离三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试,使科举与官学的矛盾渐趋缓解。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对北宋三次兴学中,科举与官学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第一部分是关于育人与选才的矛盾与调试。三次兴学皆面临选才不由于学的矛盾。范仲淹提出敦教育、慎选举,以求实用之人;王安石切实一道德、养实才,并使得学校开始兼有育选双重功能;而崇宁兴学则是熙、丰兴学的深化。第二部分是关于课程内容与考试内容的冲突与融合。这种冲突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二者之间内容本身的冲突,主要是科举重诗赋、官学重经术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庆历兴学中就得到了缓解;另一方面是二者内容与社会需要相脱节的冲突,而对于这个矛盾的处理则伴随三次兴学始终。第三部分是关于学校考选方式与科举程式的分离与趋同。三次兴学都力图将官学的考选方式同科举程式相联,以保障学生入学肄业。具体举措包括庆历兴学中规定听读日限;熙、丰兴学创建三舍升补之法;崇宁兴学将三舍法进一步推广到地方官学。第四部分是关于三次兴学调试结果评析。对三次兴学做一横向梳理,分析三次兴学的效果与影响。第五部分是关于三次兴学变革的归因分析。采用倒逼的方式,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入手分析影响三次兴学改革运动的原因,即社会动荡不安,呼唤真才实学;财政收支难平,制约变法兴学;义理之学起兴,专注经术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