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为例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uyunhui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目的论为基础,研究《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此前对《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的研究,有从修辞视角和图里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但其内容都未涉及到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本文不同于以往研究,从目的论的角度,探讨译者处理文化负载词所采取的翻译方法。  《于丹<论语>心得》由中华书局以于丹讲座为蓝本推出。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截止2012年,《于丹<论语>心得》共签约推出28个语种,34个版本,累计销售34万册,其英译精装本2.3万册在出版半年后即告罄,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的成功案例。其翻译目的是向西方受众介绍中国文化和儒家思想。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框架,首先对《于丹<论语>心得》中文化负载词进行分类;其次,分析了影响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选择的因素,结合译文中的实例,探讨了译者根据不同类别的文化负载词所采取的相应的翻译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目的论适用于解释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现象。《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结合翻译目的,考虑西方受众的社会文化背景和预期效果,合理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较好地处理各类文化负载词,最大限度地传播了中国文化与儒家思想。希望本研究对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能有所启示。
其他文献
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人际意义的不断发展,语言学家J.R.Martin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评价理论体系并将其广泛地运用于语篇分析中。这一套比较完整的评价体系其实就是一套研究语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新闻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因而也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在地球一端发生的事件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