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再读茨威格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ra_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蒂芬·茨威格,二十世纪奥地利著名作家.其作品擅长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因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逼真表现,他被称为"灵魂的猎手".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和平主义者,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了大量反战作品,并积极联合欧洲其他热爱和平的作家,坚决抵抗强权.茨威格的一生,始终在追求并实践一种宽容的精神.在他看来,人类在最基本的层面上都是平等的,因此,人们没有理由去讥笑那些被命运捉弄或是性格有缺陷的人,也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有权去强迫一个自由的人.这使茨威格成为一个人道主义者.同样出于宽容的精神,他希望世界上的人们能够拥有兄弟般的情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民之间能够相互了解、彼此友爱、和平地生活.虽然现实一再打破这一理想,但他从未放弃,并为此奋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使茨威格获得了"世界主义者"的广泛称誉.人道主义精神和世界主义精神贯注在他的作品中,并贯穿他的一生,这使茨威格具有了文学史之外的意义.因为宽容对于我们这个世界是那样的珍贵.该文将具体分析茨威格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世界主义精神在其作品中的表现,以及对其世界主义思想产生影响的种种因素,尤其是他的民族身份对其世界主义的特殊意义,从而深入揭示他的作品和思想的长远价值.
其他文献
全文由导语、主要哲学思想、对美学基本问题的看法、大众文化批判、现代主义艺术美学观和结语等六个部分组成.在导语部分,简要介绍了选题的意义与价值、阿多诺研究的现状和该
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流贯着一脉散文化小说的创作传统.自鲁迅《故乡》、《社戏》始,经废名、沈从文、汪曾祺一脉相承.散文化小说淡化情节,虚化人物,散文化结构,呈现出与
郭在貽先生在訓詁學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成就,其文集《郭在貽文集》蘊含了豐富的內容。從研究範圍來看:上至先秦、下及明清,時間跨度非常大。從研究物件看:涉及上古漢語、中古漢語
在创造过程中,广泛存在非理性现象,但总体而言,非理性的研究难如人意。从外部原因看,是狭隘的意识形态化倾向和理性主义中心化倾向压制了它的研究。从内部原因看,非理性本身作为一
王朝闻(1909-2004),四川省合江县人,是我国当代卓越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雕塑家和艺术教育家。他以艺术家敏锐的眼光和美学家思辩的头脑,对艺术审美生活和人的生活
本文主要从报告文学的角度入手,围绕报告文学创作与法制社会建设的契合点,综合运用文化学、文艺学、社会学、传播学及法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对法制社会建设中报告文学的发生、体